英國海濱度假地的另一面


在馬爾蓋特(Margate)新建起的夢境主題公園(Dreamland)入口處,放置著一座由廢棄的遊樂設施搭起的雕塑,取名為"入迷"(Be Entranced),它色彩絢麗,處處透露著海濱嘉年華的主題。這座雕塑的中心處是一個紅色的魔鬼,魔鬼從火焰中升騰而出,似乎已做好惡作劇的凖備。

這一形像毫無違和感。英國海濱對幾代流行文化都施加了咒語般的影響,但它從未拋棄魔鬼的一面。雖然甜蜜糖果、燦爛陽光和樂陶陶的一日遊客們組成了英國海濱的"棉花糖文化",但這裏也有其另一面:這裏也是逃逸放空之所,而藝術家、作家和電影人恰恰被這一點深深吸引著。

這與經濟下行不無關係。因眾多鐵路線被關閉,而人們普遍消費得起的海外航班行程相繼湧現,曾經盛極一時的海濱度假地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相繼轉衰。後來發生的幾次經濟衰退更是重創了馬爾蓋特、布萊克浦(Blackpool)和黑斯廷斯(Hastings)等地區,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報告稱,那些最貧窮的地區也正越來越潦倒。與此同時,一些高端藝術場地也出現在了這些海濱城鎮,比如馬爾蓋特的特納當代美術館(Turner Contemporary)和黑斯廷斯的傑伍德畫廊(Jerwood Gallery),以及耗資百萬英鎊恢復的夢境主題樂園,該樂園建造於1920年,後於2003年關閉。

人們能深刻感受到"體面"和粗糲之間的張力,在這方面,藝術家和作家的體會更深。

流行文化傳統上對海濱的描寫就是黑暗而凝重的,尤其是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38年出版的以年輕冷血殺手平基(Pinkie)為主人公的小說《布萊頓硬糖》(Brighton Rock)。然而令人感到奇特的是,1947年版的改編電影似乎有意急切地不去玷污"薩塞克斯(Sussex)廣闊、歡樂、友善的海濱小城"這一形像;在片頭的免責聲明中有這樣的說明:該影片是在回憶"另一個布萊頓,那裏有幽暗的小路和破敗的貧民窟……有罪行、暴力與幫派衝突的毒瘤……那裏再無歡樂。"布萊頓後來又作為戰場出現在1979年的電影《四重人格》(Quadrophenia)、1988年講述青少年成長冒險的同性戀題材電影《水果機》(The Fruit Machine)、海倫·扎哈維(Helen Zahravi)1991年出版的講述女權主義者復仇經歷的驚悚小說《骯髒周末》(Dirty Weekend)中(1993年,邁克爾·溫納(Michael Winner)將這部小說改編為電影。)

"海濱鼓勵越軌行為,也從中獲利,"布萊頓文化評論家安迪·麥迪赫斯特(Andy Medhurst)表示。"海濱文化允許人們將日常行為規範放置一邊。在日常工作日,人們需要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做固定的事情以獲取固定的回報,而海濱則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地方,在那裏,你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在某些情況下,也意味著平日裏維持身份秩序的凖則在這裏不再通行。"

"不論是從字面還是修辭的角度來解讀,海濱城鎮都處於不穩定的邊緣,它們能夠提供獨特的視角。回望內陸地區,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像以往那樣堅固,這種不穩定性可以為文化提供養分。"

陰暗面

光明和陰鬱的衝突也為英國海濱的視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色彩。唐納德·麥吉爾(Donald McGill)的標誌性作品"輕佻明信片"系列插畫既充滿挑逗性又顯得怪誕滑稽;雖然現如今被收藏家們視為珍寶,但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些插畫卻遭到反淫穢法的打擊。20世紀80年代中期攝於新布萊頓(New Brighton)的超現實主義紀實攝影作品《最後的度假勝地》(The Last Resort)讓攝影師馬丁·帕爾(Martin Parr)——部分靈感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約翰·欣德(John Hinde)創作的假日明信片——名聲大噪;其展現工薪階級娛樂活動的濃重色調使得這一系列作品毀譽參半。與此同時,從馬爾蓋特走出來的最知名人物翠西·艾敏(Tracey Emin),在1995年拍攝的電影《為什麼我從未成為一名舞者》(Why I Never Became A Dancer)中也表演了一齣青春叛逆的故事(以及逃避這個終極話題)。"但這裏不存在任何道德和規則評判,"她在電影中表示。"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馬爾蓋特的特納當代美術館展出過艾敏及十九世紀風景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JMW Turner)的作品——這座美術館正是取自這位畫家的名字。"為了這裏光線的質感,特納曾不止一次造訪馬爾蓋特,而這裏的浪漫主義也激發了特納的想像力,"美術館館長維多利亞·鮑莫瑞(Victoria Pomery)表示。"在很多人看來,海濱往往同記憶、更少的結構性束縛以及更多的自由聯繫在一起,因此它對於很多藝術家來說具有永恆的吸引力。"

海濱度假勝地吸引了眾多流派的音樂人來此表演,儘管原本擁擠的碼頭和展館如今更多是被過氣藝人佔據。不過,這股風潮或許正在轉向。從布萊克浦塔舞廳(Blackpool Tower Ballroom)到濱海貝克斯希爾(Bexhill-on-Sea)的德拉沃爾館(De La Warr Pavilion)及夢境主題公園,很多活動場地正在推出名氣更響的新晉音樂人的演出計劃,包括三角樂隊(Alt-J)和浪子樂隊(The Libertines)在內的知名英倫組合已經宣佈將展開海濱巡演。

莫里西1988年發佈的熱門單曲《每天都像星期天》(Everyday Is Like Sunday)歌曲的MV就是在濱海紹森德(Southend-on-Sea)拍攝的,如同最後的海濱輓歌一般,依然悠悠吟唱:"海岸小鎮/本該被廢棄,卻被遺忘在這裏……來吧,末日啊,快來!"

"這首歌曲給人以一種'盡頭'之感,"夢境主題樂園活動項目主管麗貝卡·愛麗斯(Rebecca Ellis)說道。"這種被遺棄的感覺正是海濱更陰暗更粗晦一面的來源。"

鑒於濱海度假地正逐漸變得文雅,以及從倫敦而來尋找廉價住房的時髦人士大量湧入,質疑與批評之聲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馬爾蓋特這樣的小城,從破敗的慈善商店出來不遠便能看到許多刻奇的復古精品店。

但現實證明了,即便存在上述衝擊,英國海濱依然散發出一股目空一切的氣勢。自1994年以來,位於北約克郡的惠特比鎮(Whitby)(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著名小說《德古拉》(Dracula)就是在這裏創作完成的)就開始舉辦每年兩次的哥特周末(Goth Weekend)活動,這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2015年,著名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創作的"困惑園"(Dismaland),將濱海威斯頓(Weston-super-Mare)一處廢棄的海水浴場,改造成一個譏諷死亡、腐朽和暴力的反烏托邦主題園區。當地旅遊業主管表示,連續五周的展覽為這座城鎮帶來了兩千萬英鎊的收入。

如果在炎炎夏日去遊覽夢境主題樂園,即便展示在眼前的都是稍顯陰暗的歷史遺跡,你依然會對未來保有積極的心態。馬爾蓋特的這處濱海遺址倖存於一系列未竟的野心工程(樂園裏的舞廳建築最初本來是凖備建造為馬爾蓋特第二座火車站的;巨大的電影院依然處於閒置狀態;華麗的包錫天花板經過八十年代的"現代化改造"之後像一張長滿麻子的臉)。這裏具有超現實的美,園內建造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觀光鐵路是英國最古老的過山車,雖然不久之前遭遇火災,但現在已得到修複。

往日的魂靈們似乎依然遊蕩其中,無論是在愛德華時代於拱廊中縱酒的狂歡者之中,還是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創作的《廢棄物雕像》(Waste Man)旁——這尊高聳的雕塑於2006年在夢境主題樂園的廢棄場地上與難民群體一起建造完工,而後在佩尼·沃克科(Penny Woolcock)發起的名為"馬爾蓋特出埃及記"(Margate Exodus)的藝術項目中被公開燒燬。

英國海濱保留了它怪誕而奇妙的黑暗面——它還會延續下去,因為沒有人能走得更遠。

(BBC)阿爾瓦·海德(Arwa Haider)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