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朝鮮半島核危機讓我想到年前一齣叫《驚天13日/Thirteen Days》的電影。電影說的是「古巴導彈危機」時身為總統的甘迺迪、內閣成員、將領如何應對,如何在 bluff(誇誇其談)、 bully(恫嚇)、宿命性悲觀、粗疏大意中保持冷靜克制,不受國內強硬派意見鼓動,堅持不讓危機惡化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對外方面,他們既不向古巴、蘇聯示弱又沒有把對手逼到無退路必須一戰的地步。漫長的13天內地球村好幾回在核輻射的「阿鼻地獄」前徘徊。最後,美、蘇兩超級大國領導人都沒有lost their mind,各退一步,沒有來個核武互轟。不然公元1962年將是地球毀滅日及真正的the end of history。
忽然想起《驚天13日》倒不是說古巴導彈危機跟當前的朝鮮半島危機相似或可以相提並論。相反,兩者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相反,上回算是有驚無險得到一個win win的大團圓結局,今次卻大有可能出現攬抄全盤皆輸的悲劇。
兩次危機第一個分別是:古巴導彈危機是真正關乎地球全局的巨大危機,朝鮮半島則只是非常局部的意氣之爭,甚至帶點自找麻煩的味道。
62年的危機是東西方冷戰的另一次高潮,也是美蘇全球對抗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磨擦點。試想想自二戰以後兩大陣營在世界不同角落針鋒相對,借助不同的衞星國較勁。四十年代末的Berlin Blockade(柏林封鎖)算是第一次大考驗,當時已有不少人擔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到六十年代初蘇聯借助古巴這「新打手」威脅美國「後欄」,雖然古巴跟美國強弱懸殊,可古巴背後就是蘇聯老大哥和整個東方陣營。若美國對古巴動手,蘇聯固然立即捲入,中國也未必能倖免。換言之,那是場真正的世界大戰危機。
朝鮮半島卻是另一回事。首先,北韓是全球最孤立的國家,原本仍有中國這盟友,可從金正日時代開始中朝就有點若即若離。到金正恩上場,這位金家第三代不把任何人放在眼內,把原本跟中國關係友好的高層殺的殺、關的關;一再核試又不跟中國商量,擺出不管中國喜惡的態度。
俄羅斯國力今非昔比,頂多乘朝鮮亂局渾水摸魚,絕不會在有事時替金正恩出頭。也就是說,北韓只有孤家寡人,出事不會牽連全球,頂多把朝鮮半島拖進危局,不會引發世界大戰或地區大戰。重要性固然相差千里,更沒必要小事化大,鹵莽行事。
特朗普不惜一戰
另一個重大分別是當年美國甘迺迪政府雖然也有鷹鴿兩方不同意見,但大家都明白到一旦爆發核戰沒有勝方這個殘酷事實,都知道要盡可能避免令自己或對手走上只能開戰的不歸路。而作為總統的甘迺迪雖然年輕(當時只有45歲),卻一直保持冷靜沉著,沒有以過火說話來個火上加油,沒有把戰爭特別是核戰視同兒戲,反而用盡心力保持國家及軍方的團結,並讓蘇聯以及國際社會知道美國的想法及底線。
當前的特朗普政府卻不一樣。特朗普本人像小學雞那樣不停跟傳媒及北韓鬥嘴,先說出"fire and fury"(把北韓燒成白地)等威嚇及輕蔑的說話,到國內外批評他添煩添亂之後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嫌威嚇挑釁不夠強,索性說美軍的武器已「上好膛」、「入好彈」(load up),隨時準備發射,一派不惜一戰的姿態。
另一方面,他的閣員從國務卿到國防部長卻發出不同訊息,指美國仍以外交談判為主要對策。總司令說一套,閣員說另一套,對北韓及國際社會來說只覺自相矛盾,訊息不清,很容易造成錯判誤判,鑄成軍事冒險的大錯。
1962年的全球核危機因有頭腦清醒的領導人主事,終於有驚無險的度過了。2017年的地區核危機卻極可能在領導人reckless及誤判下成為事實,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盧峯
香港 蘋果日報
對外方面,他們既不向古巴、蘇聯示弱又沒有把對手逼到無退路必須一戰的地步。漫長的13天內地球村好幾回在核輻射的「阿鼻地獄」前徘徊。最後,美、蘇兩超級大國領導人都沒有lost their mind,各退一步,沒有來個核武互轟。不然公元1962年將是地球毀滅日及真正的the end of history。
忽然想起《驚天13日》倒不是說古巴導彈危機跟當前的朝鮮半島危機相似或可以相提並論。相反,兩者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相反,上回算是有驚無險得到一個win win的大團圓結局,今次卻大有可能出現攬抄全盤皆輸的悲劇。
兩次危機第一個分別是:古巴導彈危機是真正關乎地球全局的巨大危機,朝鮮半島則只是非常局部的意氣之爭,甚至帶點自找麻煩的味道。
62年的危機是東西方冷戰的另一次高潮,也是美蘇全球對抗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磨擦點。試想想自二戰以後兩大陣營在世界不同角落針鋒相對,借助不同的衞星國較勁。四十年代末的Berlin Blockade(柏林封鎖)算是第一次大考驗,當時已有不少人擔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到六十年代初蘇聯借助古巴這「新打手」威脅美國「後欄」,雖然古巴跟美國強弱懸殊,可古巴背後就是蘇聯老大哥和整個東方陣營。若美國對古巴動手,蘇聯固然立即捲入,中國也未必能倖免。換言之,那是場真正的世界大戰危機。
朝鮮半島卻是另一回事。首先,北韓是全球最孤立的國家,原本仍有中國這盟友,可從金正日時代開始中朝就有點若即若離。到金正恩上場,這位金家第三代不把任何人放在眼內,把原本跟中國關係友好的高層殺的殺、關的關;一再核試又不跟中國商量,擺出不管中國喜惡的態度。
俄羅斯國力今非昔比,頂多乘朝鮮亂局渾水摸魚,絕不會在有事時替金正恩出頭。也就是說,北韓只有孤家寡人,出事不會牽連全球,頂多把朝鮮半島拖進危局,不會引發世界大戰或地區大戰。重要性固然相差千里,更沒必要小事化大,鹵莽行事。
特朗普不惜一戰
另一個重大分別是當年美國甘迺迪政府雖然也有鷹鴿兩方不同意見,但大家都明白到一旦爆發核戰沒有勝方這個殘酷事實,都知道要盡可能避免令自己或對手走上只能開戰的不歸路。而作為總統的甘迺迪雖然年輕(當時只有45歲),卻一直保持冷靜沉著,沒有以過火說話來個火上加油,沒有把戰爭特別是核戰視同兒戲,反而用盡心力保持國家及軍方的團結,並讓蘇聯以及國際社會知道美國的想法及底線。
當前的特朗普政府卻不一樣。特朗普本人像小學雞那樣不停跟傳媒及北韓鬥嘴,先說出"fire and fury"(把北韓燒成白地)等威嚇及輕蔑的說話,到國內外批評他添煩添亂之後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嫌威嚇挑釁不夠強,索性說美軍的武器已「上好膛」、「入好彈」(load up),隨時準備發射,一派不惜一戰的姿態。
另一方面,他的閣員從國務卿到國防部長卻發出不同訊息,指美國仍以外交談判為主要對策。總司令說一套,閣員說另一套,對北韓及國際社會來說只覺自相矛盾,訊息不清,很容易造成錯判誤判,鑄成軍事冒險的大錯。
1962年的全球核危機因有頭腦清醒的領導人主事,終於有驚無險的度過了。2017年的地區核危機卻極可能在領導人reckless及誤判下成為事實,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
盧峯
香港 蘋果日報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