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上周引述司法部文件,指控特朗普政府意圖控告大學平權收生政策旨在「歧視白人」,其後司法部澄清,相關案件其實是前年由64個亞裔組織聯手提出,輿論焦點迅速轉向於以往在平權運動中相對受忽視的亞裔美國人身上。亞裔學生入名校的難度較其他族群較高,早有研究佐證,但亞裔對平權收生政策的反應不一。有評論批評自由派的平權主張在亞裔的情況無法自圓其說,但也有評論質疑,亞裔只是被保守派搬來做模糊焦點的擋箭牌。
2015年,由64個華裔、韓裔、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的組織組成的聯盟致函司法部,投訴哈佛大學等長春籐聯盟院校,要求調查及中止這些知名學府在收生時使用種族配額或種族平衡的政策,但此後未見下文。直至本月初《紐時》揭發當局正延攬律師處理有關「大專院校收生中建基於種族的蓄意歧視」的案件,才重現於輿論目光。
司法部:跟進亞裔組織投訴
《紐時》最初質疑,此舉旨在尋求控告高等學府「歧視白人」,但司法部隨即澄清,只是準備立案跟進亞裔組織的上述投訴,哈佛則重申校方沒有違規。亞裔美國人是否遭到不公對待,隨即成為爭論焦點。不少研究早就關注「積極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政策是否主要只令黑人和拉美裔受惠,反而對亞裔構成負面影響(見另稿)。對於捲入新一輪的平權運動爭議,亞裔美國人對此反應不一。
有學生相信,哈佛大學的制度豐富其學習體驗,文化多元有助其接觸不同想法。今秋開始大學三年級生活的埃米莉‧崔(Emily Choi)向《紐時》明言,自己「堅定相信」積極平權運動,她說:「哈佛的多元對我的學習非常關鍵,我認為如果那裏不是有那麼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我不會被迫著以新的角度思考。」
也有人對自己或親人無法入讀心儀學府耿耿於懷。喬‧周(Joe Zhou)曾為成績極佳的兒子入稟控告哈佛拒收,他得知司法部計劃跟進亞裔組織的投訴後向《洛杉磯時報》稱:「也許現在人們終於會關注亞裔美國人爭議已久的情況。」他的兒子在ACT和SAT幾乎滿分,GPA高達4.44,曾獲選高中畢業生代表,又有在中國義教英文和網球隊隊長的履歷,但仍緣慳哈佛,興訟不果後現改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在周氏一案中支持哈佛收生政策的民權組織「亞裔美國人促進公義」(AAJC)的代表律師強調,積極平權爭議「惠及每一個人」,亞裔美國人也不例外,尤其是這會幫到傳統上不佔優勢的東南亞裔或窮困亞裔學生。
保守派被指藉機向平權開刀
評論對此亦反應兩極。埃默里大學英文系教授鮑爾萊因(Mark Bauerlein)在CNN網站撰文,直斥美國自由派無力應對積極平權運動中的亞洲人因素。他諷刺稱,亞洲人因素無法套進「白人對有色人種」的設定,也無法提出黑人和拉美裔是亞洲人行為的受害者去合理化不平等的對待,「補償昔日苛待的陳腔濫調不適用於他們(亞裔),只適用於白人」。
華裔傳媒人楊致和(Jeff Yang)也在CNN網站撰文,他認為亞裔美國人理應是積極平權行動政策的朋友而非敵人,提醒正是1978年的最高法院判決(見另稿)造就亞裔的學額逐漸不再「低於(人口)比例」(underrepresented)。他批評保守派只是藉亞裔來向平權政策開刀,警告亞裔不能為自身利益而變得短視,要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保守派達到其他目標,遲早會將矛頭指回亞裔。
香港 明報 記者 周宏量
2015年,由64個華裔、韓裔、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的組織組成的聯盟致函司法部,投訴哈佛大學等長春籐聯盟院校,要求調查及中止這些知名學府在收生時使用種族配額或種族平衡的政策,但此後未見下文。直至本月初《紐時》揭發當局正延攬律師處理有關「大專院校收生中建基於種族的蓄意歧視」的案件,才重現於輿論目光。
司法部:跟進亞裔組織投訴
《紐時》最初質疑,此舉旨在尋求控告高等學府「歧視白人」,但司法部隨即澄清,只是準備立案跟進亞裔組織的上述投訴,哈佛則重申校方沒有違規。亞裔美國人是否遭到不公對待,隨即成為爭論焦點。不少研究早就關注「積極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政策是否主要只令黑人和拉美裔受惠,反而對亞裔構成負面影響(見另稿)。對於捲入新一輪的平權運動爭議,亞裔美國人對此反應不一。
有學生相信,哈佛大學的制度豐富其學習體驗,文化多元有助其接觸不同想法。今秋開始大學三年級生活的埃米莉‧崔(Emily Choi)向《紐時》明言,自己「堅定相信」積極平權運動,她說:「哈佛的多元對我的學習非常關鍵,我認為如果那裏不是有那麼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我不會被迫著以新的角度思考。」
也有人對自己或親人無法入讀心儀學府耿耿於懷。喬‧周(Joe Zhou)曾為成績極佳的兒子入稟控告哈佛拒收,他得知司法部計劃跟進亞裔組織的投訴後向《洛杉磯時報》稱:「也許現在人們終於會關注亞裔美國人爭議已久的情況。」他的兒子在ACT和SAT幾乎滿分,GPA高達4.44,曾獲選高中畢業生代表,又有在中國義教英文和網球隊隊長的履歷,但仍緣慳哈佛,興訟不果後現改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在周氏一案中支持哈佛收生政策的民權組織「亞裔美國人促進公義」(AAJC)的代表律師強調,積極平權爭議「惠及每一個人」,亞裔美國人也不例外,尤其是這會幫到傳統上不佔優勢的東南亞裔或窮困亞裔學生。
保守派被指藉機向平權開刀
評論對此亦反應兩極。埃默里大學英文系教授鮑爾萊因(Mark Bauerlein)在CNN網站撰文,直斥美國自由派無力應對積極平權運動中的亞洲人因素。他諷刺稱,亞洲人因素無法套進「白人對有色人種」的設定,也無法提出黑人和拉美裔是亞洲人行為的受害者去合理化不平等的對待,「補償昔日苛待的陳腔濫調不適用於他們(亞裔),只適用於白人」。
華裔傳媒人楊致和(Jeff Yang)也在CNN網站撰文,他認為亞裔美國人理應是積極平權行動政策的朋友而非敵人,提醒正是1978年的最高法院判決(見另稿)造就亞裔的學額逐漸不再「低於(人口)比例」(underrepresented)。他批評保守派只是藉亞裔來向平權政策開刀,警告亞裔不能為自身利益而變得短視,要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保守派達到其他目標,遲早會將矛頭指回亞裔。
香港 明報 記者 周宏量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