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海外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經由這些移民的傳播,使得粵劇成為最具國際性的中國戲曲,粵劇很早就傳入美洲,成為了美洲音樂歷史的一部分,然而這段歷史卻鮮少被主流社會記錄下來。
由粵劇名伶李雪芳演唱的《仕林祭塔》戲文,別開生面地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惠托爾館中響起。
搭配豐富的歷史資料與圖片,美國羅格斯大學音樂系教授饒韻華8月中旬,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舉辦的一場新書講座上,將上世紀20年代,粵劇在美洲最輝煌時期的風貌,再次呈現出來。她在演講時說:“鮮少人知道的中國城粵劇劇院歷史,事實上是一個充滿極棒的表演,音樂以及魔力的世界。”
饒韻華的著作《Chinatown Opera Theater in North America》是本次新書講座的主角,聚焦在1920年代北美中國城的粵劇劇院。
饒韻華:“我書裡所介紹的呢就是有6個戲院, 都非常的發達,它們的演出情況呢,戲院大概有7百多個位子, 它們每天都有不同的演出,每天都會印這個戲橋,這樣子非常豐富的文化,音樂,娛樂。 它完全是跟在上海,在廣州,跟在香港演出的粵劇是一樣的,那時的粵劇演員他並不是只有在中國演出,他也在南洋演出,他也在澳洲演出,他也到美洲演出,所以他們那時候是所謂當代的空中飛人,到處去演出的, 美國是他們那時候演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饒韻華指出,1920年代粵劇的輝煌時期,在北美的各大城市,包括溫哥華,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及紐約等,都可以看到中國的劇院。而粵劇也成為西方人一窺中華文化的窗口。
饒韻華:“特別的情況下,他們會有英文的節目單,他們有時候也會招待他們的演出,所以我常常說中國城劇院是美國華人社會那個年代,20年代的一個中華形象的代表. 他們如果想要招待人家來看中國文化,那就是中國城劇院。”
對當時的華人而言,粵劇除了是生活上的娛樂,還扮演了中文學校的功能。
饒韻華:“因為在中文學校學得總是比較有限,但是到戲院裡頭,什麼關公,曹操一下統統都了解了,所以他們在戲院裡學得特別好,那時候的戲橋,就是節目單,上面還會有一些戲詞,所以他們就一邊聽,一邊看著戲詞,就這樣子認字。”
大學畢業於台灣師大音樂系的饒韻華,來美國後在密西根州取得音樂博士學位, 《Chinatown Opera Theater in North America》是她經過十年以上的研究寫作而完成,並希望藉由這本書來重建華人在北美洲音樂史中被遺忘的歷史地位。
饒韻華:“中國城就是華人對美國的影響,其實是很早就開始,對移民政策,我們要維持這樣一個傳統。”
在目前川普政府提出更嚴格的移民政策之際,本書的出版,正好提供了另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本書除了英文版之外,也預計出版中文譯本。
(VOA 劉恩民)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