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和匈牙利近月與歐盟衝突升溫,分別因具爭議的司法體系改造和限制非政府組織的新法律,面對歐盟介入追究,但兩國拒絕屈服,更展示合作抗衡的姿態。波、匈兩國近年有民粹領袖掌握大權,走上所謂「非自由主義民主」之路,堪稱叛逆了歐盟所提倡的價值觀。分析認為,中東歐各國的民主改革早有隱憂,例如民眾對「自由」和「法治」等的理解與西歐相比仍有落差,布魯塞爾也低估了保守民族主義者的反彈能力。
冷戰結束後,波蘭和匈牙利等中東歐各國颳起政治和經濟改革浪潮,摒棄共產主義,轉向西方的自由主義民主模式,隨著歐盟2004年和2007年兩度東擴,區內樂觀情緒更達高峰。不過在強調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等是歐盟基礎價值觀的《里斯本條約》2007年底簽署前夕,保加利亞政治學者克勒斯特夫(Ivan Krastev)撰文警告,中東歐自鐵幕倒下後的「自由主義年代」正步向終點,民粹主義和非自由主義正開始令地區分裂。
野心領袖「製造敵人」擴權
如今回望,克氏10年前的警告並非杞人憂天,他在文中首個提及的例子匈牙利和被其標籤為「中歐非自由主義之都」的波蘭,正是當前歐洲焦點所在。專研中東歐改革進程的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向本報表示,兩國共通之處在於由標籤自己為「民族主義者」和「國家利益捍衛者」的野心領袖主導政壇,他們會一直尋找真實或想像中的「敵人」,藉機擴權或濫用任命權。
陳家洛所指的野心領袖,是波蘭執政法律與公正黨(PiS)黨魁卡欽斯基(Jaros?aw Kaczy?ski)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歐爾班2014年公開宣稱要國家走上「非自由主義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的道路,引起西方輿論嘩然。中歐時事雜誌Visegrad Inisght(VI)總編輯普日貝爾斯基(Wojciech Przybylski)向本報稱,歐爾班是利用「非自由主義民主」的口號,去動員支持者對抗國內反對派,波蘭現在嘗試「照辦煮碗」。
曾任總理的卡欽斯基目前選擇留在幕後操盤,其推行的政策與歐爾班幾乎同出一轍。歐爾班多年來銳意重組司法體系、打擊公民社會核心的非政府組織(NGOs)、收緊控制傳媒,近年在波蘭皆見到類似案例。在這些方面,歐盟不時發聲介入,與華沙和布達佩斯明顯不咬弦。
6內部文化障礙「窒礙民主」
有觀察家認為,波、匈兩國的變化及其與歐盟價值觀的衝突,只是折射出中東歐在民主轉型存在的缺陷。斯洛伐克前總理拉迪喬娃(Iveta Radi?ová)5月向VI雜誌指出,中歐4國(其餘兩國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經歷政權改變和體制民主化後,在鞏固民主制度這一步滯足不前。她總結6項內部文化障礙的因素:
1. 自由被理解為國家提供有限度的福利支援;2. 政治被矮化成提供安全以及社會經濟管理,而非提供任何價值觀;3. 法治疲弱,尤其是有缺陷的司法系統帶來社會不公義的形象;4. 社會分層的過程帶來新型的社會不平等;5. 當脆弱的中產階級削弱,社會信任滑落,政治穩定難以保證;6. 政治局勢不穩。她形容,這令4國民眾對現況深感不滿,造就激進運動走上主流。
歐盟輸出價值觀流於表面
兩名英國學者漢利(Seán Hanley)和道森(James Dawson)今年初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歐盟多年來確嘗試利用其影響力改造中東歐的管治體制,但在區內建構種族包容和尊重價值觀衝突等自由主義思想的規範時,卻流於只要求政府簽署公約之類的表面工夫,而非大力將其帶入公共討論之中。與此同時,歐盟決策者亦低估了區內保守民族主義者的反彈。
面對波蘭和匈牙利「叛逆雙子」挑戰,歐盟近期正尋求以罰招阻嚇,對兩國皆正式展開法律追究程序。然而此舉成效備受質疑,以波蘭為例,布魯塞爾威脅以暫停其歐洲理事會投票權施以懲戒,問題是規矩上須其他成員國一致同意,但歐爾班已立即表態站在華沙一方。
香港 明報 記者 周宏量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