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代藝術即將登場北京

德國外長加布里爾9月17日將專程前往北京,為「德國8"藝術展開幕。55名藝術家的300多幅作品將在8個藝術館同時展出。

對話的的基本形式是,一方提出問題,另一方作出解答。對話也可以是,一方先作出行動,另一方也以行動給予回應。即將開始的"德國8"當代藝術展便是對兩年前在萊茵魯爾區 8個城市、9個展覽館同時舉辦的"中國8"藝術展的超越時空的呼應。

德國總統的點子:為什麼不搞一個"德國8呢"?

2015年,來自中國的100多名藝術家用4個月時間在德國萊茵魯爾區展示了500多件作品。它的策劃人曾自豪地稱展覽"規模空前"。的確,包括繪畫、雕塑、書法、裝置在內的中國當代藝術還從未如此集中地在海外得到體現。

"中國8"的策展人之一斯邁林(Walter Smerlin)擔任著波昂藝術與文化協會的主席,同時他也是杜伊斯堡基珀斯米勒藝術館館長(Kueppersmuehle fuer ModerneKunst, MKM)。20年前,首次以"中國"為主題在波昂舉行的大型當代藝術展(1996)就出自他的手筆。那次展覽讓德國觀眾第一次有機會接觸文革之後的中國藝術天地,它帶來的是一種陌生的情緒,視覺上的衝擊,觀眾更多的是受到"震撼"。近年來,中德之間的民間藝術互動非常活躍與頻繁,但2015年的"中國8"以其聲勢和規模把這一領域的對話交流再一次推向人們視野的中心。

舉辦"德國8"最早並不是斯邁林的主意。德國時任總統高克在觀看了"中國8"之後突然問伴隨左右的藝術策劃人,"為什麼不搞一個'德國8'呢?"

55名藝術家,300多幅作品,一個龐大的保險金額

既然是對"中國8"的回應,"德國8"的規模也不能遜色於前者。這種規模的展覽耗資巨大,策展人在8月28日的新聞會上不肯透露保險金額,人們估計這個數字在1.5億歐元左右。

這個今年9月17日至10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藝術活動,涵蓋了德國當代55名藝術家的300多幅作品。這個活動今年5月被納入"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德國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和中國副總理劉延東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化合作的簽約儀式。

中央美術學院是這個展覽的中方策展,在它的牽頭下,太廟藝術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館、民生藝術館、今日美術館、紅磚美術館、元典美術館以及白盒子藝術館,8家展覽館同時展出來自德國的當代藝術。"中國8"策展人之一的烏爾裡希教授(Ferdinand Ullrich)對德國之聲說,"展品集中在一個城市,跑一趟都能看到,連德國人都該去的。"

著名藝術家呂佩茨:"不讓我進去,倒使我更加著迷"

具有國際聲譽的畫家、雕塑家呂佩茨(Markus Luepertz )足跡遍佈世界各地,他對中國也很熟悉,曾多次在北京、上海舉辦展覽。他在新聞會上代表藝術家做了演說。他認為,世界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一些大的標尺正在發生偏移, "從文化上講,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變得無足輕重,就應該去掌握未來、至少應對其施加影響"。他說,這就是舉辦這樣展覽的意義。

這次展覽將藝術家分類後安置在8個展館的其中一個,每個展覽館都有一個主題。呂佩茨屬於"德國現代藝術大師"類,他們的展品安排在太廟藝術館展出。進太廟辦展覽,應該是一種殊榮,但對呂佩茨來說,卻"是一個大問題":"我多次去過北京,每次我都拒絕進故宮,故宮是'禁城',我會在晚上從旁邊經過,有一種氛圍,很有意境。白天我看見遊人大批的湧進,他們很激動。我明白,進入禁城,當然激動。我自己呢,是進去,還是不進、僅在頭腦中想像我的雕塑,還在思考,不知道怎麼解決。對於我,不讓我進去,倒使我更加著迷。"

鐵軌的象徵意義

呂佩茨的3米多高的雕塑同另一名藝術家賽托夫(Michael Sailstorfer)的大型裝置作品已被裝入集裝箱,從杜伊斯堡港用火車運送到北京,除此外,其它藝術品均是空運到中國。而隨著火車的啟動,"德國8"也正式拉開帷幕。

這裡不難看出展覽策劃者的良苦用心:他們希望通過火車運輸傳達一種象徵意義。這條連接歐亞大陸的12000公里的鐵路線,是"一帶一路"的一個組成部分,走一趟,大約20天。開通這條線,曾是杜伊斯堡的驕傲,也是中國政府的驕傲,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專程趕到杜伊斯堡迎接一列來自中國的貨車。

德國之聲中文網 作者 李魚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