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塔·沙阿(Esta Shah)總是為假期結束後的第二天規劃有趣的活動。這麼做不是為了應對節後綜合徵——這其實是一種預算技巧,為的是避免自己揮霍無度。
沙阿是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市場營銷教授,她表示,如果知道度假歸來後快樂仍將繼續,"就能避免你在假期最後幾天購買不必要的東西。"
把樂趣延續到假期結束之後,她就不必在假期中追求快樂,因為她知道快樂在家裏等著自己。最終,這會讓她在旅行過程中更加明智地花錢,而不是在飛回家之前把錢花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上。
普遍現象
度假歸來之後,很多人的信用卡賬單都會超出預期。在美國,超支可能在家庭收入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根據財經網站Learnvest 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74%的美國人都承認在度假回來後會背負超過1,100美元的債務。
根據英國旅行社協會(Association of British Travel Agents)的研究,英國有很多旅行者甚至在離開自己的國家之前,人均花費就達到了532英鎊(718美元)——包括從免稅商品到與行程相關的服裝等各種消費。
"我服務過的很多對象在自己的財務生活中從來都不出問題——只有度假的時候才是例外。"心理學家兼財務顧問布拉德·克隆茨(Brad Klontz)說,他專門為客戶提供開支方面的建議。
貨幣因素
人們在旅行期間的開支為什麼會失控呢?
INSEAD商學院新加坡校區市場營銷教授克勞斯·沃騰布拉赫(Klaus Wertenbroch)表示,度假期間的花費之所以會增加,其實是許多潛意識因素在作怪。
沃騰布拉赫表示,首先,貨幣差異可能導致你出國時感覺手頭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他在2007年與人合著的一篇論文中發現,貨幣面值會影響人們對其真實價值的感知:如果目的地的外幣面值遠低於你自己國家的本國貨幣面值,你的花費就有可能增加。
例如,倘若從加拿大前往印度尼西亞,你的1加元大約相當於10,800印尼盾。沃騰布拉赫表示,由於錢包裏塞滿了很多高面值的貨幣,你的花費更有可能超出預算。原因在於隨時換算貨幣很費腦子——你更有可能形成一種評估偏見,更看重用外幣標價的票面價值,而非真實價值。
可塑心理賬戶
沙阿指出,人們出門旅行的時候很容易制定不切實際的預算(既有可能過低,也有可能過高),因為他們心理上控制預算的能力太差。我們在旅行的時候很容易會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為自己的花費尋找正當理由,而不遵守嚴格的預算來控制花費。
例如,如果你的預算是度假期間每天只花100美元,但如果你心裏想食物是日常開銷,不論在家或出門旅遊都要吃,那麼你很可能每天還會多花30美元吃吃喝喝。因此,人們為自己每天在食品上額外花費的30美元找到了正當理由,而不承認他們的花費已經超過預算。"你的預算並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事情會因為你的動機被全部打亂。"她說。
沙阿表示,保守的預算也未必總能起到效果。例如,根據她的研究,如果你為一個星期的旅行制定了1,000美元的預算,但卻發現預算過多,返程前一天還剩下500美元額度,那就更容易在飛回家的前一天揮霍一筆。她解釋道:"當你計算出預算金額的時候,你花錢就有理由了。"這在內心裏給你提供了一個借口,讓你可以增加開支。
專門研究旅行問題的亞利桑那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迪帕克·察布拉(Deepak Chhabra)表示,在機不可失的環境中面臨壓力,也會對你的開支產生影響。
無論是找到獨此一件的旅行紀念品,還是吃一頓奢侈的晚餐,"你都是從短期角度來看待生活,這會讓你失去理智。"察布拉說。你來自哪個國家,會對你的度假時間長短產生影響——旅行網站Expedia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不像歐洲人那麼有可能用光所有年假。察布拉認為,年假日數較少的那些人更有可能在度假期間花更多的錢。
察布拉表示,通過社交媒體查看朋友的旅程可以激發某種「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這對年輕旅行者的影響尤其明顯,導致他們的花費超出預算,因為他們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重視體驗。
她表示,與看廣告相比,看到熟人在旅行中花錢往往更能激勵人們在自己的旅行中增加開支。"你會跟別人攀比。"她說。
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沙阿建議,不要根據你的想花多少錢來制定預算,而應該把度假消費當成日常生活來對待。
還應該在啟程前熟悉旅遊地的貨幣價格以及物品的價格。查看機場、餐飲和娛樂費用可以讓你在踏上行程之後對價格更加熟悉。如果你對自己凖備在食品、交通、活動以及旅行中購買的各種物品上花費的資金展開了一定的研究,那麼在制定預算時,就應該以天為單位,而不是以星期為單位,這樣就更容易跟蹤各種費用。
最後,沙阿還補充道,應該盡量在短時間內支付節假日的費用;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分散支付機票和住宿費,也容易導致你無法追蹤自己在每個部分上的開支。
(BBC)阿里納·迪茲克(Alina Dizik)
沙阿是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市場營銷教授,她表示,如果知道度假歸來後快樂仍將繼續,"就能避免你在假期最後幾天購買不必要的東西。"
把樂趣延續到假期結束之後,她就不必在假期中追求快樂,因為她知道快樂在家裏等著自己。最終,這會讓她在旅行過程中更加明智地花錢,而不是在飛回家之前把錢花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上。
普遍現象
度假歸來之後,很多人的信用卡賬單都會超出預期。在美國,超支可能在家庭收入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根據財經網站Learnvest 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74%的美國人都承認在度假回來後會背負超過1,100美元的債務。
根據英國旅行社協會(Association of British Travel Agents)的研究,英國有很多旅行者甚至在離開自己的國家之前,人均花費就達到了532英鎊(718美元)——包括從免稅商品到與行程相關的服裝等各種消費。
"我服務過的很多對象在自己的財務生活中從來都不出問題——只有度假的時候才是例外。"心理學家兼財務顧問布拉德·克隆茨(Brad Klontz)說,他專門為客戶提供開支方面的建議。
貨幣因素
人們在旅行期間的開支為什麼會失控呢?
INSEAD商學院新加坡校區市場營銷教授克勞斯·沃騰布拉赫(Klaus Wertenbroch)表示,度假期間的花費之所以會增加,其實是許多潛意識因素在作怪。
沃騰布拉赫表示,首先,貨幣差異可能導致你出國時感覺手頭有更多的錢可以花。
他在2007年與人合著的一篇論文中發現,貨幣面值會影響人們對其真實價值的感知:如果目的地的外幣面值遠低於你自己國家的本國貨幣面值,你的花費就有可能增加。
例如,倘若從加拿大前往印度尼西亞,你的1加元大約相當於10,800印尼盾。沃騰布拉赫表示,由於錢包裏塞滿了很多高面值的貨幣,你的花費更有可能超出預算。原因在於隨時換算貨幣很費腦子——你更有可能形成一種評估偏見,更看重用外幣標價的票面價值,而非真實價值。
可塑心理賬戶
沙阿指出,人們出門旅行的時候很容易制定不切實際的預算(既有可能過低,也有可能過高),因為他們心理上控制預算的能力太差。我們在旅行的時候很容易會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為自己的花費尋找正當理由,而不遵守嚴格的預算來控制花費。
例如,如果你的預算是度假期間每天只花100美元,但如果你心裏想食物是日常開銷,不論在家或出門旅遊都要吃,那麼你很可能每天還會多花30美元吃吃喝喝。因此,人們為自己每天在食品上額外花費的30美元找到了正當理由,而不承認他們的花費已經超過預算。"你的預算並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事情會因為你的動機被全部打亂。"她說。
沙阿表示,保守的預算也未必總能起到效果。例如,根據她的研究,如果你為一個星期的旅行制定了1,000美元的預算,但卻發現預算過多,返程前一天還剩下500美元額度,那就更容易在飛回家的前一天揮霍一筆。她解釋道:"當你計算出預算金額的時候,你花錢就有理由了。"這在內心裏給你提供了一個借口,讓你可以增加開支。
專門研究旅行問題的亞利桑那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迪帕克·察布拉(Deepak Chhabra)表示,在機不可失的環境中面臨壓力,也會對你的開支產生影響。
無論是找到獨此一件的旅行紀念品,還是吃一頓奢侈的晚餐,"你都是從短期角度來看待生活,這會讓你失去理智。"察布拉說。你來自哪個國家,會對你的度假時間長短產生影響——旅行網站Expedia在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不像歐洲人那麼有可能用光所有年假。察布拉認為,年假日數較少的那些人更有可能在度假期間花更多的錢。
察布拉表示,通過社交媒體查看朋友的旅程可以激發某種「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這對年輕旅行者的影響尤其明顯,導致他們的花費超出預算,因為他們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重視體驗。
她表示,與看廣告相比,看到熟人在旅行中花錢往往更能激勵人們在自己的旅行中增加開支。"你會跟別人攀比。"她說。
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沙阿建議,不要根據你的想花多少錢來制定預算,而應該把度假消費當成日常生活來對待。
還應該在啟程前熟悉旅遊地的貨幣價格以及物品的價格。查看機場、餐飲和娛樂費用可以讓你在踏上行程之後對價格更加熟悉。如果你對自己凖備在食品、交通、活動以及旅行中購買的各種物品上花費的資金展開了一定的研究,那麼在制定預算時,就應該以天為單位,而不是以星期為單位,這樣就更容易跟蹤各種費用。
最後,沙阿還補充道,應該盡量在短時間內支付節假日的費用;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分散支付機票和住宿費,也容易導致你無法追蹤自己在每個部分上的開支。
(BBC)阿里納·迪茲克(Alina Dizik)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