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地方選舉大勝 凝聚民氣擬罷免特朗普

美國民主黨在多場地方選舉中大勝共和黨,展示「民主黨浪潮」對右翼逆流大反撲的開始,為民主黨明年國會選舉提振士氣,力爭搶回議席,甚至建起罷免特朗普的舞台。

十一月七日,美國民主黨屏息等待維珍尼亞(又譯弗吉尼亞)州州長選舉結果。屏息,因為民主黨候選人諾瑟姆(Ralph Northam)在選前民調只以百分之三的些微差距領先,當日早上,自由派的MSNBC新聞請來六個評論人,沒一個有把握。結果出爐,諾瑟姆以多出近一成的選票勝出,不是只鬆了一口氣,而是歡聲雷動。

這是民主黨亟需的春雨甘露,雖然比預期來得晚。六月間喬治亞州國會眾議員補選,民主黨候選人奧索夫以青年才俊的黑馬之姿,在眾人看好下民主黨投下史上最昂貴的眾議員選舉經費二千三百萬元,被視為是二零一八年國會期中選舉的試金石,結果落敗,「自由派已死」的墓碑頓時被豎了起來,民主黨士氣空前低落。

十一月七日那一夜,不只諾瑟姆勝選,民主黨在維州議會也掌握多數,檢察長也在民主黨手上,紐約市長白思豪亦順利連任,新澤西州被民主黨的墨菲取回執政權,當時全美還有許多地方性的選舉,媒體說,民主黨以秋風掃落葉式的勝利慶祝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一週年紀念,遠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衛報》以斗大標題歷數十個歷史性的「第一次」:蒙大拿州第一位非裔美人市長、維州第一位拉丁美州裔議員、新澤西州第一位錫克族市長、西雅圖第一位女同性戀市長、全國第一位變性州議員在維州誕生,明尼蘇達州更是選出第一位「非裔女變性人」市議員,在數月前因極右翼團體集會爆發衝突致一名反示威人士死亡的北卡州夏洛特市,候選人維·萊爾斯以不掩飾地訴求社會及經濟正義,成為該市第一位非裔女性市長,都標誌著不只是民主黨勝利,而是對右翼大反撲的自由派左翼的勝利。

最重要的還是民主黨這次取回了作為「搖擺區」的郊區(suburb),以及部分遠郊(exurb)。一般認為民主黨掌握都會,而共和黨主宰鄉間(rural),去年總統大選特朗普大舉攫獲搖擺區的選票,七日的選舉讓民主黨吃下少許定心丸。在選民結構上,去年對民主黨和該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失望的擁有大學學歷白人和非白人選民也回頭了,維州的大學以上學歷白人當時投給特朗普的票多過希拉里四個百分點,這一回,諾瑟姆倒贏了百分之三。

許多人說這是「民主黨浪潮」的開始,七日的選舉因此被視為二零一八期中選舉的前哨。自二零零九年以來,民主黨丟掉了近千席州議會席次,如今在國會眾議院比共和黨少五十六席,全國五十個州有三十三州的州長是共和黨,明年的國會選舉尤其重要,如果民主黨能搶回國會多數,不僅能阻止現時共和黨所提出的太右的法案,還能夠開始鋪建起罷免特朗普的舞台。

奪回部分藍旗選區

但這定心丸只能說是「少許」,七日的選舉基本上是在向來是插著代表民主黨的藍旗的地區,勝選只能算是「拿回」,而儘管特朗普的支持度低迷,但諾瑟姆仍無法動搖維州南部的煤礦鄉區,諾瑟姆還是有南方淵源的退伍軍人,是共和黨支持者較能接受的候選人;高中以下白人選民,即所謂藍領白人,似乎還是特朗普的鐵票;東西兩岸本就較自由派,原來是民主黨票倉的中西部「鐵鏽帶」(rust belt)省份去年全部倒戈,在這次的選舉只有極小的試探,動向未明。

最重要的是,明年期中選舉的主軸國會選舉不在這次選舉中,而民主黨要取回國會多數需要再多二十四席,不是簡單的事,換句話說,「前途」仍然迢遙。

七月間,在國會民主黨領袖佩洛西的主持下,十位民主黨資深政治人物正式公布敗選後的第一份新政綱:「更好的計劃:就業更好、薪資更好、未來更好」。但在這該大刀闊斧的時候,佩洛西仍堅持「那不是路線的改革,只是表達上的更新」。事實上,新政綱也像是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New Deal)加上特朗普的The Art of the Deal和他訴諸民粹主義的混合體,無大新意。八月間一份民調顯示,支持新政綱的獨立選民只有百分之十二,就是在民主黨民眾之間,也只有百分之三十三。

組織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布拉澤麗剛正式證實人們懷疑已久的全委會「失能」問題,用布拉澤麗的話說,是被「挾持」。全委會仰賴希拉里的金援,代價是事事都要經過希拉里陣營:從人事、財務、策略到即使是一紙新聞稿。希拉里把「歷史」推到了極致,但其實其來有自。西北大學政治學教授加爾文說,不同於共和黨的總統以個人力量鞏固黨,自甘迺迪以降的民主黨總統都在經營自己的魅力,忽視黨的組織功能,克林頓終於有些覺醒,原本期待奧巴馬會循克林頓的腳步,但奧巴馬不只沒繳他應繳的經費份額,全委會一窮二白,競選時的草根團體更被同黨形容為「影子組織」。

七月間,一群國會議員與奧巴馬前幕僚長、現任芝加哥市長伊曼紐爾共進早餐,伊氏建議,要贏得明年的選舉,必須找對的候選人針對地方關心的一、二議題猛打,至於意識形態,「現在已不是左對抗中間的時候,只有前進或者後退」。

一九九四年,共和黨拿下眾院多數,民主黨陷入困境。零二年,伊曼紐爾進入國會,成為黨團領袖,開始四處奔走,逐步翻盤,從此確定他民主黨謀略家的地位,伊氏笑說﹕「那時批評我最多的就是黨內同志。」現在伊氏的意見仍受到黨內反對,但不是建制派,而是前進派(progressive),恐怕也就會成為要多向左靠的意識形態之爭。該派領袖之一說,如果二零一八有所謂的「民主黨浪潮」,那前進派不是要乘著浪頭,而是要創造浪潮。從《衛報》所指的十大史上第一,似乎是對的,但這又會否更進一步推開需要爭取的鄉間、藍領白人的選票?

確實前路迢遙,《華盛頓郵報》評論就要民主黨別急著歡呼,在荒漠中拾到一瓶水固然欣喜若狂,但並不因此保證到下一個山丘能看到一條河。

亞洲週刊 黃靜華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