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卡納塔克邦執政的國大黨,近日在邦首府班加羅爾設立多間「英迪拉食堂」,每日供應超過20萬份價廉物美的餐食。BBC記者吉塔·潘迪也體驗了一回,滿腹而歸。
早上七點,熙來攘往的市中心市集旁一幢低層建築門前,大批民眾已經排起長龍。七點半大閘一開,排隊的人們立即衝進去,場面一度有點亂,但大家很快又排起了隊,摩肩接踵,人人都十分焦急。
隊伍移動得很快。人們趨前到小窗,一手交錢,一手取過一或兩個綠色膠幣,再到另一櫃位換取食物,拿起亮黃色的盤子,在餐室找位子或乾脆到室外去用餐。
我也換購了幾個膠幣,排隊等著買我的早餐。今天的菜單有蒸米糕(Idlis,南印度傳統早餐鹹點),米粥及椰子醬。
食物都很新鮮,既溫熱又美味。而更重要的是,每一盤食物售價僅5盧比(約合13美分,0.5人民幣),幾乎等於免費。
「英迪拉食堂」以於1984年被刺殺的前首相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的名字命名,自今年8月中開業以來,一直人頭洶湧。
這個概念明顯借自鄰邦泰米爾納德已故首長賈亞拉莉塔(J Jayalalitha)的成功先例「阿瑪食堂」。去年,我曾在一間阿瑪食堂用餐,那裏的食物也很好吃,但英迪拉食堂的食物質素更進一步。
這些食堂與西方國家的「湯廚」類似,來光顧的都是低下階層:拿日薪的工人,司機,保安,乞丐─他們每日能賺到的只有數百盧比,甚至更少。對他們而言,每花一分錢都要三思。
在邦加羅爾一個購物商場任職保安的哈邁德(Mohd Irshad Ahmad)說,他是英迪拉食堂的常客。
「這裏的食物超好吃。之前,我通常在附近一間餐廳吃飯,一頓早餐就要30盧比,現在我每頓可以省25盧比。這種食堂應該推廣至邦內其他城鎮才對。」
而每日到市集採購水果,拿到一間學校門外轉售的勒舒米(Lakshmi)則說,英迪拉飯堂讓她可以省掉每天自己做早餐的功夫。「我早上不再需要煮飯了,這讓我的生活方便了很多。這裏收費便宜,我負擔得起,食物又好吃」。
在附近一間分租房居住的莫罕·星(Mohan Singh)說,他一日三餐都在英迪拉食堂解決。「三餐加起來也就40盧比。出外吃飯是很貴的,之前我每天要花上140現在這樣,對我而言簡直是恩賜。」
一些經濟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食堂對政府庫房造成負擔,但在這個有數億人每日收入低於一美元的國家,政治人物很樂於推動這樣的政策。
很多分析人士指,「阿瑪食堂」是賈亞拉莉塔在選舉中大獲全勝的原因。
卡納塔克邦下次選舉將在明年初舉行,設立大批「英迪拉食堂」明顯是政治決定,雖然執政當局堅稱推行這項政策,並非為了國大黨的利益。
「我們邦的首長決定要為貧困人口提供膳食。」負責這項政策的官員拉詹(Manoj Rajan)表示。
「這些食堂的目標是移民人口、的士司機、學生,以及沒啥時間做飯的雙職夫婦。但食堂當然也對所有人開放。」
今年4月邦首長宣佈這項計劃後,拉詹的團隊就日以繼夜工作,將計劃化為現實。
8月16日,印度獨立70週年紀念翌日,國大黨副主席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專程到班加羅爾,為食堂揭幕,稱這些食堂將「讓人民不再餓肚子」。
現時,班加羅爾全市共有152間英迪拉食堂,每日供餐20萬份。拉詹表示,當局計劃在十一月底前,將食堂數目增至198間,每日供餐目標是30萬份。
這項計劃將會在明年一月,推廣至全邦,共將設立300間食堂。
隨著午飯時間臨近,大家又開始餓了。我們轉到較為富裕的地區萬錦路,找到另一間英迪拉食堂再嘗一頓。在這邊,人流明顯較少,顧客多為辦公室職員及學生。
這邊的菜單是熱騰騰的米飯及小扁豆燉蔬菜,味道一樣棒。
常言道,要抓住一個人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國大黨期望抓住民眾的胃,能令他們在選舉中旗開得勝。
跟我一起進餐的文卡特斯(Venkatesh)說,人們都很擔心一旦執政權易手,這些食堂就會關門大吉。
我問拉詹,如果國大黨敗選,這些食堂會怎樣?他堅稱:「不論由哪個黨執政,以人民為重的政策仍會繼續。」
(BBC)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