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十九世紀的硅谷科技創業精神文化


硅谷色彩斑斕、輕鬆愜意的辦公環境成為了互聯網時代創意氛圍的代名詞。

谷歌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那隨意的穿著、靈活的工作時間以及怪異的職位頭銜,表明了休閒自在的工作文化。但這同時也掩飾了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身在其中的人們往往會給自己施加壓力,迫使自己進步。

這些公司的重點是向員工授權,使之付出最大的努力來思考工作,從繁文縟節和嚴厲的管理中解放出來。但這種崇尚科技創新的非正式文化究竟源自何處?

當今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的領導者會說,答案源自他們卑微的起點。蘋果、亞馬遜、惠普和微軟最初都是在郊區車庫裏創辦的,通常都位於某個創始人的家裏。

這種年輕發明家夜以繼日地工作,希望做大企業、改變世界的創業故事,已經深深融入了這些科技巨頭的文化之中。

但如果再把時鐘往回撥大約一個世紀,回到美國工業發明的偉大時代,你就會發現還有一個科技焦點擁有與當今的互聯網巨頭極其相似的文化特徵。

發明浪潮

在十九世紀中葉,電子通信革命為美國東海岸的發明浪潮奠定了基礎,而薩繆爾·莫爾斯(Samuel Morse)等人在1830年代發明的電報技術則成為了這場革命的導火索。

新型長途通訊很快變成了一項關鍵技術,而被稱作"鑰匙騎士"(Knights of the Key)的技術操作工都深受僱主賞識。他們有的單打獨斗,有的兩人一組,形成了獨立觀念,對技術也有了深刻的理解。這些流動工匠中最成功的當屬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愛迪生12歲就開始印刷報紙,然後賣給火車乘客,他當時在行李車廂裏工作。他通過鐵路電報學會了代碼,還在家裏製作了自己的電報系統。19歲那年,他加入西聯公司(Western Union)擔任電報員,但還會利用業餘時間從事與電報相關的項目。

這也催生了他的第一批發明:一台沒有找到市場的電子投票記錄機;還有一台股票報價機,當時賣了四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70萬美元。這些錢足夠他在新澤西州紐瓦克(Newark)建起自己的第一個車間,還召集了一批助手開展研究業務。

"門羅帕克奇才"

隨著企業越做越大——多數系統都賣給了電報公司——他們需要更多場地。所以,他們在1876年搬進了一個專門建造的實驗室,裏面還配有車間、圖書館、木工工作室和吹制玻璃的房間。那裏位於新澤西州的門羅帕克(Menlo Park),佔地34英畝。

愛迪生聘請了一批高素質的助手,通常都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他們都被他執著於實驗和研究的那份熱情所感染。

他們的工資都不高。愛迪生堅稱,他們來這裏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

這些助手中有很多人後來都在電影和廣播行業開創了成功的事業,這些行業都採用了愛迪生的創新。

他的研究員都會工作到深夜,到了周末則會湊在實驗室一角的風琴旁喝酒、唱歌。由此形成了不拘禮節、自由思考的氛圍,而愛迪生也把自己看做這些他所謂的"伙伴"中的一員。"這裏沒什麼規矩,我們都在努力做成事情。"他說。

當今互聯網先鋒營造的那些像大學校園一樣的氛圍,跟愛迪生當年的工作環境有很多相似之處,員工都會在裏面長時間工作,還會展開各種各樣的試錯性研究。

現在的人如果長時間工作,就會對家庭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與之類似,門羅帕克緊張的工作安排也對愛迪生及其員工的家庭生活產生了破壞。

但努力的確收到了回報。從1868年到1926年,愛迪生和他的團隊在58年的時間內申請了大約1,600項專利。從燈泡到留聲機,其中有1,000多項都取得成功。超過400項專利是在門羅帕克提交的,其中包括他最重要的一些專利,例如麥克風、改進後的燈絲和用於改進電話效果的感應線圈等。

愛迪生是他助手心目中的偶像。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其他人也都對自己的團隊施加了極大的影響。但當今的商業領袖手下沒有一個員工能像克拉倫斯·達利(Clarence Dally)一樣,為了幫助愛迪生開展研究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達利為他的僱主獻出了自己的右臂。因為做X光實驗而遭受了輻射損傷,導致他不得不截肢。達利死於癌症,而愛迪生也以太過危險為由取消了那項實驗。

愛迪生算得上是最暴躁的工頭。一個合作者說,"他會用尖刻的諷刺讓人抬不起頭,還會把人嘲諷得無地自容。"然而,他卻是員工心目中的偶像。電氣工程師阿瑟·肯內利(Arthur Kennelly)說:"能跟這個偉人在一起度過六年,是我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鼓舞。"

愛迪生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通過在媒體上公開做秀向投資者宣傳他的發明有多大潛力。1879年的新年前夜,他用一台發電機點亮了40個新燈泡,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那場展示還吸引了一批支持者,為一所配電站提供資金。在當時,配電對電力照明的重要性,好比萬維網之於互聯網。

1887年,在門羅帕克辦事處設立11年後,愛迪生又搬到了新澤西州西奧蘭治(West Orange)的一個更大的園區。到了晚年,他仍會在家裏做實驗,但在實驗室的時間有所減少。愛迪生於1931年去世。

文化藍圖

愛迪生的實驗室確立的這種文化對下一代美國創新者產生了直接影響——杜邦、西屋、通用電氣、通用汽車和貝爾實驗室(原先的AT&T研究部門,現在的諾基亞貝爾實驗室)都在20世紀初擁有繁榮的研究業務,他們不僅學習了愛迪生的方法,也都像他一樣放棄了軍隊般的上下級匯報鏈條。

是什麼讓當今的互聯網公司充滿了像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這樣的人——這位貝爾實驗室的員工穿過走廊時不是騎單輪車,就是踩彈簧單高蹺?雖然很喜歡怪異的交通方式,但香農也是個天才。他在1948年發表的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s)為信息技術革命奠定了很多理論基礎。

他供職的貝爾實驗室在半個多世紀裏共獲得了16個諾貝爾獎——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得以自由開展研究,這也催生了電腦硬件的早期發展,並為硅谷奠定了基礎。

後來的3M和谷歌等公司允許員工從事自己的項目也就不足為奇。這種所謂的"20%時間制"催生了谷歌Gmail和3M便箋貼等創新。

當今互聯網和軟件先鋒秉承的這種充滿好奇的文化,已經成為一條不可割裂的線索,透過很多全球頂尖企業的研發部門,把硅谷與當年的門羅帕克實驗室以及現代燈泡的靈感來源串聯起來。

這個發明來源於工作,但如今已然照亮了整個世界。

(BBC)理查德·唐金 (Richard Donkin)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