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態和商業領袖的驚人共性


環顧一下辦公室,你會把任何一個同事歸為精神病態嗎?

雖然這個詞往往會令人想起漢尼拔·萊克特(Hannibal Lecter)和迪克斯特特·摩根(Dexter Morgan)這些電影裏塑造的殺人狂魔,但有證據表明,精神病態者與商業環境有著很多驚人的共性。

研究表明,根據環境的不同,多至1/5的受訪公司董事會或高管團隊成員隱瞞自己的精神病態傾向,他們用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質來突出自己的魅力,讓自己在職場裏如魚得水。

紐約心理學家保羅·巴比亞克(Paul Babiak)曾經表示,美國多達4%的商業領袖可能是精神病態者。另有一項針對供應鏈經理進行的研究發現,3%至21%的受訪者存在臨牀意義上的精神病態,而普通大眾的這一比例僅為1%。

這些數字將商業領袖描繪成不顧一切追求野心,為達到目標不惜利用他人的形像。

但最新研究卻對這種說法提出挑戰,認為精神病態者或許並不像早期研究認為得那麼適合擔任管理角色。

挑戰假設

根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Denver)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在病態人格測試中得分較高的對衝基金經理,實際業績不及自己的同事。他們將101位對衝基金經理的人格特質與他們在2005至2015年間的投資和財務回報進行對比後發現,精神病態傾向較高的人取得的投資回報較低。

固有觀念認為冷酷無情是商業領袖的優良品質,而該研究的首席作者、丹佛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林恩·滕·布林克(Leanne ten Brinke)卻認為,是時候對此進行反思了。

"我們的發現與其他研究結論一致,都認為精神病特質較強的人似乎都擅長'耍嘴皮子',但卻不會'說幹就幹'。"

她補充道,精神病態獲得權力的方式主要是統治、欺凌和恐嚇,而非他人的尊重。"然而,獲得權力與有效行使權力可不是一回事。"

研究顯示,精神病態者往往會製造混亂。例如,一家慈善組織的首席執行官如果存在精神病態,就會引發較高的人員流動,營收也會下降。另一項研究發現,儘管可能很有個人魅力,但精神病態者卻會引發破壞生產力的行為,導致職場出現欺凌和衝突,甚至降低員工幸福感。

不過,精神病態者也並非毫無益處。牛津大學心理學家、《精神病態者的智慧》(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一書的作者凱文·達頓(Kevin Dutton)認為,個性與工作能力一樣,都在人們適應職場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你需要具備合適的個性才能充分優化這些技能。"他說,"有一些職業對精神病特質的需求較高,但如果放到日常生活中,可能令我們感到不適。"

"海爾病態人格檢核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是評估一個人的精神病態特質的常用工具之一。下面來看看上面列舉的一些特質,思考一下這些特質在職場中究竟有利有弊。

表面魅力

精神病態者在別人眼中往往很有魅力,舉止優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自覺意識,使之不會受到壓抑,也不會擔心在社交活動中因為說錯話導致別人難堪。

研究表明,病態人格測試中得分較高的首席執行官,在別人眼中往往更有領袖氣質,更具創造力,也更擅長溝通。巴比亞克2010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認為,這是因為精神病態者的魅力可以撫平行為上暴露的問題。他發現,病態人格測試中得分較高的人整體的業績評價較差,但卻更具溝通技巧、戰略思維和創造力。

衝動

精神病態與不正常的衝動(包括犯罪和暴力行為)之間存在密切聯繫。但這也表明精神病態者更容易不計後果地從事高風險活動。犯罪心理學家大衛·裏克(David Lykke)表示,這種衝動的根源是缺乏恐懼。

雖然偶爾會傷害他人,但這種衝動有時候的確也有正面意義。研究人員發現,精神病與英雄主義之間存在聯繫,例如幫助別人脫離險境。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心理學教授阿德里安·弗海姆(Adrian Furnham)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上撰文稱,容易衝動的人更能適應快節奏的環境,例如忙碌的職場,但他們也會不假思索地說話或制定決策。

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冒險與企業家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對16名企業家進行的測試顯示,他們擁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冒險精神,因而能在面臨壓力時快速制定決策。

缺乏自責和內疚

人們往往認為,精神病態者不會感到內疚或自責,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他們也能感受到這種負面情緒,但只有當某件事情對其產生直接影響時才會顯現出來。換句話說,倘若他們傷害別人,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心懷內疚,但如果某種環境導致其財務狀況惡化,他們就會感到後悔。

2014年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發現,那些容易感到內疚的人,往往不願與那些他們認為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建立相互依賴的關係。原因在於,如果感覺自己對雙方的關係作出的貢獻不夠多,他們就會感到內疚。

但內疚感顯然也有好處。研究還發現,當容易內疚的人與他人建立關係時,他們會更加努力地避免辜負對方。斯坦福商學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內疚可以成為一種激勵因素。它還能給予人們道德上的指引,發揮威懾作用,避免人們從事違反法律或道德的事情。正如一位專家所說,精神病態者理智上知道對錯,但卻無法感受到。

寄生生活

精神病態者的另外一個關鍵特點是,他們多數情況下只跟他人建立流於表面的的關係,之後便會隨意將其拋棄。

"精神病態者往往會為了自己而追求最優異的表現,但他們未必會為同事和僱主這麼做。"佳林克(Calynker)說,"他們很擅長給人留下好印象,也很擅長升職加薪,但未必擅長管理。他們只會在需要升職加薪的時候才會為企業付出。"

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的一系列實驗表明,與那些做出貢獻的人相比,為謀求自身利益採取行動的人會被視為更具統治地位。但研究人員羅伯特·利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表示,自私自利也需要與利他主義相互平衡。

"如果你太軟弱,那麼無論你多麼有能力,人們都不會尊重你的權威。"他說,"但如果你只有統治地位,但卻沒有很好的想法,而是使用武力保住權力,人們就會憎恨你。想要成為成功的領導者,既要有統治地位,也要有聲望。"

合適的背景

達頓表示,雖然有一些特質明顯對企業不利,但人格特質的影響最終還要取決於背景。

"精神病態特質是否有用,要取決於所在的背景。"他說,"無情不是壞事,但如果背景不對,就會變成麻木不仁。無畏也可以成為優勢,但如果背景不對,就會變成魯莽。關鍵是在合適的背景中,以合適的程度形成一組合適的特質。"

(BBC)傑西卡·布朗 (Jessica Brown)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