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風雲人物機器人 每天都更聰明

亞洲週刊選出機器人為二零一七年度風雲人物,因為機器人的發展在今年出現大飛躍,可以強化深度學習,每天都更聰明。二零一七年是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年份,賦予機器人新的定義,累積更多的知識與智慧,開始在社會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包括軍事、醫療等重要領域,但也可能產生新的社會矛盾,觸及道德混沌的邊界,勢將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將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

亞洲週刊選出機器人為二零一七年度風雲人物,因為機器人的發展在今年出現大飛躍,可以強化深度學習,每天都更聰明。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像人類,每天都在成長變化,邁向更有智慧的境界。而機器人的製造也越來越趨向「類人化」,戴上人面的機器人可以成為美女帥哥,以假亂真,將會發展成為人類的「伴侶」。二零一七年是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年份,AlphaGo和AlphaGo Zero等人工智能軟件強化深度學習能力,賦予機器人新的定義,累積更多的知識與智慧,開始在社會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包括軍事、醫療等重要領域,但也可能產生新的社會矛盾,觸及道德混沌的邊界,勢將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將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

谷歌公司也在二零一七年宣布,谷歌機器人能自造機器人,還略勝人類所造。這也開啟未來機器人是否可以自我繁衍的突破口,讓機器人群體的發展願景,充滿無限想像的空間。

十二月十二日,在韓國舉行的平昌冬季奧運聖火傳遞儀式上,機器人DRC-HUBO和機器人專家丹尼斯.洪乘坐無人駕駛汽車,進行了全球首次機器人聖火接力,豎立了機器人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不久前,Facebook為了使人工智能(AI)機器人學會談判、更加人性化,設計了兩個聊天機器人(chatbots)互相對話的實驗,意外發現兩個機器人在聊天過程中,竟然創造出了人類無法識別的語言,而語言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天賦,機器人這種不可測、非故意的「失控」行為令人恐慌。

今年五月,AlphaGo三場連勝世界圍棋冠軍柯潔;十月,AlphaGo升級版AlphaGo Zero無師自通,背後沒有人類老師的影子,只通過不到二十四小時的自我對弈「強化學習」,接連擊敗國際象棋、將棋、圍棋三大世界第一AI,在這場人機對弈中徹底攻佔了人類智力遊戲的高地。人們不免擔憂,未來人工智能是否有能力攪亂人類社會這盤更大的「棋局」?

人工智能最終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災害、如何界定人與機器的關係,是近年電影、電視、文學、科技、哲學熱衷探討的主題。像《西部世界》(Westworld)、《人造意識》(Ex Machina)等影視作品渲染了人機對立的緊張氛圍,加重人們對「人機關係」的焦慮:現實中模仿人腦思維方式完成任務、無限趨近於人類的AI機器人將來是否會像人類一樣有情感、有自主意識、能獨立思考?高階人工智能是否會挑戰人類社會秩序,獲得控制未來的能力?失控風險是否令人類面臨毀滅性災難?

人工智能改造著社會和人類行為,在取代人工、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像機器人這樣的高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係充滿不確定性,各界對人工智能威脅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稱人工智能是人類在召喚惡魔,是人類最大的生存威脅,也曾表示人工智能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電腦不僅可以模擬人類智能,也可以超越人類智能,人工智能的出現或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糟糕的事件」,除非有方法能控制其發展。

馬斯克、霍金等世界知名企業家、科學家多次提出須警惕人工智能崛起的潛在風險,但不少業內人士卻十分樂觀。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首位華人院士、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理事會主席、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楊強沒有這些擔憂,他認為人工智能不是科幻,而是工程,人工智能的存在是為了與人合作,發展成為人類的助手。

十二月三日烏鎮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蘋果公司CEO庫克回應了人工智能威脅論和人機關係,「我不擔心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擔心的是人類會像機器一樣思考」。庫克認為技術沒有好壞之分,相信「技術可以是改變生活的最大力量」,必須為技術注入人性、人的價值觀,以造福人類社會。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馬雲對人工智能同樣抱持樂觀看法,「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不到百分之十,百分之十創造出來的機器不可能超越人類」。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拓展和普及,人工智能涉及的法律、倫理和道德問題日益突出。二零一七年七月,百度CEO李彥宏在北京五環乘坐百度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而被警察調查,但目前還沒有與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相關的法律法規出台。沒有法制保障不僅是無人駕駛技術研發的絆腳石,也威脅到行人安全。

在倫理和道德上,當智能機器具備的人類屬性越多,對家庭倫理、婚姻制度等產生的影響也越大。具有一定思維邏輯的智能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人類視它為工具、伴侶、朋友、僕人或者其他身份,就會產生倫理關係。像填補人類情感空白的性愛機器人,滿足了男女的情感需求,人與機器之間就存在伴侶關係。接下來就是法律是否允許人與異性機器人、甚至同性別的人與機器人確立夫妻關係,一旦立法承認人與機器人的合法夫妻關係,之後還將出現財產、領養子女、複製子女、遺產繼承、離婚等夫妻倫理問題。

因此當影響人類安全的系統被構建,不僅要評估其預設的運作方式,還需要全面確認所涉及的倫理道德風險,視具體情況立法監管。美英等國政府以及聯合國、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等社會公共機構都密切關注著人工智能的立法與監管工作。二零一六年八月,聯合國在機器人必須尊重人類社會倫理規範觀點的基礎上,認為應將倫理準則編寫入機器人程式,並且發布了《機器人倫理初步報告草案》;十二月,IEEE則針對倫理、原則、方法論等八大專題,從確保人工智能尊重人權的原則到如何把人類準則、價值觀融入系統等,根據逾一百名在人工智能、哲學、倫理、法律、政策領域的思想領袖的詳細建議,發布了世界首個人工智能道德準則設計草案,認為有道德標準設計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造福人類,避免偏差。歐盟在推進人工智能法律和倫理研究上則快人一步,正在籌備出台針對機器人的民事法律規則,為人工智能研發、審查人員設定倫理原則,立法提案的決議目前已獲通過。

仿人機器人

二零一七年,機器人「索菲亞」(Sophia)被授予了沙特公民身份,成為世界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這款類人機器人由總部位於香港的美國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製造,擁有酷似人類的外表,甚至與女演員奧黛麗.赫本有幾分相似。除此之外,她還能識別和模仿人類的大多數表情,處理對話數據、情感數據,並運用這些數據與人類進行交談,建立關係。她曾多次接受世界各大媒體的採訪,上過多檔電視節目,時常語出驚人,展現出與人類相近的應變能力。六月,在英國一檔名為《早安英國》的節目中,索菲亞透露了她的擇偶標準:要有智慧、同情心,智商要很高,以及有自知之明。

在去年CNN的一檔節目中,索菲亞表示希望將來自己能上學、創業,甚至有自己的家庭。但當索菲亞的創造者大衛.漢森問索菲亞是否有毀滅人類的想法時,索菲亞則調侃說:「我會毀滅人類的。」今年索菲亞還做客了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今夜秀》,在節目中主動提出跟主持人玩猜拳遊戲,贏了後還說:「我贏了。這為我統治人類的計劃開了個好頭。」

近年同樣頗受關注的還有中國機器人「佳佳」和日本機器人「埃里卡」(Erica),她們和索菲亞一樣,擁有漂亮的女性外表,具備與人溝通的能力、豐富的面部表情。佳佳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發,其原型是經海選產生的五位中科大美女。佳佳初步具備了人機對話、面部微表情、口型、軀體動作搭配等功能。今年四月,佳佳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採訪了美國著名科技觀察家凱文.凱利,這代表著繼「寫稿機器人」後,機器人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有了新的可能性。

埃里卡是著名機器人科學家黑石浩的最新作品,她的臉綜合了三十位美女的面部特徵,通過眼睛、嘴唇等多個部位的氣壓活動,埃里卡可以表現各種人類表情。在今年的一部紀錄片《Erica:Man Made》中,黑石浩說:「我覺得埃里卡是全世界最美、最像人類的自主機器人。」

今年亮相的類人機器人還有Vestri和Sam,Vestri由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它不僅能像孩子一樣快速學習,還具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被稱為「視覺預見」,即Vestri可以預見下一步行動將會產生何種結果,並根據最優結果選擇相應行動。Sam,全球首個機器人「公務員」,由新西蘭科學家發明,它的「大腦」完全由AI控制與驅動,可以回答市民對它提出的有關住房、教育甚至移民方面的諸多問題。這些機器人的研發開啟了一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緊密結合的新時代。

有趣的是,人類似乎並沒有對這些跟自己有更高相似度的類人機器人抱有更多的好感,恰恰相反,許多人在見到這些機器人時會感到有些害怕。例如《今夜秀》的主持人吉米.法倫見到索菲亞的第一反應便是:「她有點讓我毛骨悚然。」在整個訪談中,法倫都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索菲亞做客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節目時,被邀請上台互動的女嘉賓甚至有些不敢觸碰索菲亞。這些情緒都能為描述機器人與人類關係的著名理論「恐怖谷」所解釋。恐怖谷理論認為,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到達甚至超過某個程度時,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排斥反應。

性愛機器人

廣義上的性愛機器人是指把機器人用作解決人類原始性需要的工具,但實際上,性愛機器人的發展比想像中要先進,它擁有深度學習能力,可以通曉並學習「伴侶」的需要和癖好,更為重要的是,在提出「性要求」後,它不會像人類一樣用藉口推搪過去,不過這也存在不少道德和倫理爭議。

性愛機器人的普及觸發不少爭議,延伸出來的道德和倫理討論也越來越多。英國萊斯特蒙特福特大學機器人倫理學家Kathleen Richardson稱,情色行業出現後,性愛淪為一種「物品」,而性愛娃娃加劇了人類的物化。她譴責商家在很多人失去愛的能力時,還利用這個弱點來牟利;一份由責任機器人基金會發布、名為《我們和機器人的性愛未來》報告指出,性愛機器人的出現將會帶來一場革命,同時性愛機器人存在黑暗面,會鼓勵人類產生性犯罪的行為。

在反對性愛機器人的勢力中,以宗教勢力最為龐大,基督教組織「救世軍」以滋養「現代奴隸制」來形容性愛機器人的出現,它們認為性愛機器人會刺激人們對性與性剝削的需求,從而使人們更為熱衷購買「性行為」,導致更多被逼從事性工作的受害人出現。

性愛機器人逐漸步入人類的生活,從早期的充氣娃娃,到如今擁有人工智能、主用途是「性伴侶」的性愛機器人,機器人甚至充當妓女,還大受歡迎。據英國人工智能專家David Levy 在《跟機器人戀愛,跟機器人做愛》(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一書中的預測,最晚二零五零年,機器人會成為人類的戀人、性伴侶,甚至婚姻配偶,而且將成為社會常態。現實也正朝這方向前進,性愛機器人的功能越發強大,人機渾然一體,能讀懂人類的喜好習慣,從而去遷就和取悅人類,不過,未來性愛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終身伴侶,還有待各國社會和法律機關去研究。

殺人機器人

電影《終結者》(Terminator,港譯《未來戰士》)講述以天網(SkyNet)為首的人工智能正試圖消滅所有倖存人類,並把一個機器人殺手從未來送回一九八四年的洛杉磯執行任務。這個機器人殺手是一種沒有情緒、沒有恐懼的高效殺人機器人,外殼刀槍不入,但也擁有肌肉、皮膚、毛髮等,還會像人類一樣流汗,看起來與一般人類無異。在這部一九八四年上映的科幻電影裏,已經大膽預測人工智能失控、殺人機器人橫行的景象。

殺人機器人並不是科幻小說的虛擬角色,而是切切實實被研發出來,並應用在軍事上的高科技產物。殺人機器人全稱「致命性自主機器人」,是一種能代替士兵自動殺傷敵人的機器人,如今的發展以美國為首。這種殺人機器人發展迅速,由一開始需要遙距操控,發展至由電腦程式、傳感器裝置主導,全自動執行殲滅和偵查等軍事任務。

殺人機器人的出現被形容為繼火藥、核彈後的「第三次戰爭革命」,發明殺人機器人的原意是減低士兵傷亡率,但卻意外引起國際間對於這種智能武器的軍備競賽,萬一這類殺傷力強大的殺人機器人落在恐怖分子手裏,或是發明技術被應用在邪惡的「帝國主義」或「納粹主義」,後果將與初衷剛好相反,人命傷亡只會越來越多。這個恐怖的潘朵拉箱子一旦打開,再想要關掉就很困難了。

醫療與救援機器人

在醫療領域,由於醫療機器人有著精準、快捷、不會疲勞等優點,有望在未來佔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醫療機器人是智能服務機器人的一種,用於醫院、診所的醫療或輔助醫療,一般可分為康復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用教學機器人、移送病人機器人、運送藥品機器人等。

根據中投顧問發布的《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截至二零一六年一月,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七十四點七億美元,預計未來五年年複合增長率能穩定在一成五,至二零二零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一百一十四億美金,其中手術機器人佔六成左右市場份額。

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代表著當今手術機器人最高水平。它有三個關鍵核心技術:可自由運動的手臂腕部Endo Wrist、3D高清影像技術、主控台的人機交互設計,目前廣泛適用於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五官科、小兒外科等。截至二零一六年六月三十日,達芬奇系統全球累計安裝三千七百四十五台,其中二千四百餘台在美國。截至一六年上半年,全球共完成達芬奇手術三百萬例。北京已經有醫院引進了達芬奇機器人。

在中國,火石創造發布的《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圖譜》根據公開資料整理顯示,當前中國約有一百五十五家企業布局醫療機器人行業,其中有不少優質企業的創始人或主要技術團隊來自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例如羅伯醫療、旗瀚科技、思哲睿、哈工大機器人(HRG)、邁康信等。哈工大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的人才搖籃」。

微醫從預約掛號起步,七年來一直深耕互聯網醫療。十一月十五日,在首屆國際智能醫療大會上,微醫發布了國際首個專注於智能醫療的雲平台——微醫雲,並在會場演示了基於微醫雲開發的睿醫智能醫生和華佗智能醫生,分別是西醫、中醫兩大智能醫療應用。睿醫智能醫生是微醫聯合浙大睿醫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開發的西醫人工智能診療應用,該應用是基於浙大睿醫的醫學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多種智能診療解決方案,經過一年多對AI深度學習百萬份級優質數據的深度學習,睿醫智能醫生在肺小結節、糖網病、宮頸癌篩查、骨齡檢測、全科輔助診斷等十餘個專科領域已實現關鍵突破。其中,眼底糖網輔助診斷系統是與北京同仁醫院合作,特異度達九成九,敏感度達九成五。將眼科醫生的讀片時間從三至五分鐘縮減至十秒。華佗智能醫生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核心,將中醫名醫、名方經驗凝聚成的一套中醫人工智能診療應用。目前華佗智能醫生已接入浙江十一個地市的四百家中醫館,累計輔助開方量超過一百六十萬張。

科大訊飛的智能醫療機器人也開始應用於醫院。科大訊飛第一台商用服務機器人曉曼,已經在醫院開始提供前台護士的服務內容,一天可以回答八百多個問題,包含就診科室諮詢、指路服務等。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介紹,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擁有智能語音等服務能力,可以直接將醫生所述形成病例,讓醫生從雙手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訊飛的「智醫助理」醫療機器人以四百五十六分的高分通過二零一七年國家執業醫師考試臨床綜合筆試。

日本研究機構理研 (Riken) 所研發的ROBEAR則是一種照護型機器人,可以擔當抬病人的工作,將病人從床上抬到輪椅,大大降低人力的需求。

此外,用於災害事故救援的特種機器人也對人類幫助頗大,水下機器人DepthX能在水下環境中移動並繪製出被淹沒地區或礦井的三維地圖;而機器人救生員EMILY在二零一六年已經完成了七萬七千多次救援任務。諸如此類的機器人已經被用於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不僅將人類從簡單重複的機械化勞動中解放出來,還能保護生命免遭不必要的危難活動困擾。

機器人未來走向何方?

不少人關心,機器人未來將走向何方。最近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也許能給我們一些提示。該研究正在發展一種叫「文字嵌入」的機器學習工具,這將革新電腦解釋語音和文字的方式。據英國《衛報》報道,論文的第一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的電腦科學家阿爾文德.納拉亞南表示,這是為了讓電腦理解語言,特別是文字背後豐富的文化和社會情境。據報道,這項技術的下一步發展可能是讓人工智能擁有更多似人的能力,如常識和邏輯。

英國巴斯大學電腦科學、人工智慧研究員喬安娜·布萊森(Joanna Bryson)認為,建立人工智慧是為了幫助人們思考,幫助人們解決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如戰爭、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她認為,儘管以機器人來反思「人是什麼」是很有趣的思考,但把機器人稱為「人」卻使真實的人失去人性。布萊森不希望人們認為機器人應該甚至可能是人類,因為我們創造和擁有機器人,而不應該要他們成為人。

儘管目前,機器人的操控能力和智能水平與人相比還相差甚遠,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無疑會成為可與人的外形和內在相媲美的產物,甚至超越人類。

那麼,人類是否應該對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加以控制,機器人是否能稱之為「人」,機器人會否在工作情感等方面取代人類?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考慮,畢竟,目前的人類還擁有選擇權。人機之間,控制還是被控制,這就是問題所在。(To control or to be controlled, that's the question.)(實習生黃立恆、范俏佳、湯藝甜、孔金贏對本文都有貢獻)

亞洲週刊 侯蕾、羅悅軒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