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成熱詞 90後都看破紅塵了嗎?


生於1997年的歌手竇靖童早前誤傳剃度出家、「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成為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佛系青年」成為中國年青人最新的標籤。

「佛系青年」在媒體與網絡上衍生一系列新詞,包括「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過節」、「佛系媽媽」……

「佛系」一詞其實來源於日本,儘管查不到明確出處,但2014年,「佛系男子」一詞在日本某雜誌出現過,專指不食人間煙火的男子,具體特徵為:最重視興趣、喜歡獨處、想按自己的節奏行動、戀愛好麻煩、不想顧慮周遭、不需要女朋友,跟女生在一起好累。

至於中國的「佛系青年」,並不限於男子。「佛系」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事情沒有甚麼所謂、處之泰然、不費勁、不爭斗。

不過,「佛系」與真正的佛家思想有甚麼差別?

正牌90後「佛系青年」怎麼說

BBC中文找了一名真正的90後出家人「僧範兒」聊了聊這個話題,應採訪對象要求,本文隱去了這位師父的住地及法號。

BBC中文:當初為何選擇出家?家人怎麼說?

僧範兒:我是2008年,也就是16歲那年出家的。我當時去福建旅遊,在山頂看到那個廟,特別美,就凖備在那住一周。我住著住著就不想回去了,因為我跟著她們一起上早課、過堂,感覺特別美好,我索性就出家了。我父母一開始不同意我出家,來廟裏找過我好幾次,但我堅定出家,他們也沒有辦法,現在他們已經慢慢接受了。

BBC中文:你怎麼看待「佛系青年」這個話題引爆社交媒體?

僧範兒:我有關注這個話題。我覺得吧,一方面,大家現在物質方面不缺,就開始對精神層次的話題比較感興趣,另一方面,因為打上了一個90後的標籤,現在網上活躍的90後、00後很多,大家容易對號入座,消極的心態很容易產生共鳴。

BBC中文:「佛系青年」這個概念跟真正的佛家文化有關聯嗎?

僧範兒:外界是錯誤理解了「佛系」這個詞。現代人對佛教文化認識淺薄,以為出家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很喪。但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極避世,而是開悟後的明瞭,是對一切事物不執著、淡然,是一種積極的處世心態。

BBC中文:你在佛學院的生活是怎樣的?

僧範兒:佛學院的出家生活比較規律,早上06:00起牀早殿,07:20吃早飯,08:30開始上課,11:15吃午飯,12:30午休,下午13:45上課,16:45下課,17:30晚飯(我們叫藥石),18:30誦經,19:00開始晚自習,22:00休息。但我們也會刷微博,刷朋友圈。平時大家也會一起過生日。我很喜歡攝影,經常出去拍照。

BBC中文:寺廟的生活跟佛學院的有何區別?

僧範兒:讀佛學院之前,我在福建一個寺廟住了六年。那個寺廟在山頂上,有100多個出家人,那個地方也學習,但相對少,我們需要自己砍柴、種菜、挑水,需要自力更生。後來我又去江西一個寺廟的禪堂住了三年。

「佛系青年」背後推手

新媒體公司新世相在12月12日發佈了《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裏面提及九個淡然應對生活──包括在朋友圈點讚、手機叫車、戀愛、健身、吃飯、玩交友軟件、帶孩子、工作──的90後,旋即成為熱門話題。

新世相在社交平台有四百萬跟隨者,令公司更精凖地掌握年青人的脈搏。首席營銷官邵世偉對BBC中文說:「我們每天在後台收到十幾萬留言,這些留言的內容,能夠反應某些特定群體的人生狀態和人群特質。」

「他們的故事和文字,都會進入『新世相故事系統』,我們通過對用戶的分析,給自己的內容做導向。新世相的有些內容甚至直接來源於用戶故事,也就是所謂的UGC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此次《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稿件策劃靈感也是來源於此。」

「佛系青年」變紅了,也讓新世相在短時間內獲得十多萬粉絲。

不只是90後,這幾個年齡層也中槍了

除了90後,關於年齡層引發的各種標籤在大陸社交媒體上並不鮮見,80後甚至70後的部分群體也被貼上了各種標籤。有意思的是,聯合國曾在其官方微博將「青年」定義為15-24周歲。

按此定義,1992 年出生的人如今開始步入中年。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水凖的提高,這一定義顯然沒有令絶大部分人信服。

此前,大陸某媒體曾在一篇文章描述行刺金正男的是一名「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此後,某媒體又稱大陸歌手趙雷的母親是「34歲老來得子」,這些描述引發了很多女性的不滿。以下是今年社交媒體上的其他標籤:

「油膩中年男」

2017年10月,作家馮唐發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瞬間吸引大量點擊和關注度。文中列出了十條:不要成為一個胖子;不要停止學習;不要當眾談性;不要追憶從前……此後,「油膩」一次成為熱詞,多形容那些油腔滑調、世故圓滑、不修邊幅、邋遢不堪,以及沒有真正才學又喜歡吹噓的中年男人。

「中年少女」

該詞與「油膩中年男」相對,成為吐糟女性的流行詞匯。12月一位博主在微博發佈「中年少女」群體特徵:喜歡粉色;脫髮;愛逛淘寶;開始養生;想和小鮮肉談戀愛。特指那些提早感受到中年危機的年輕女性,身體已經老化了但是依然保持著少女心。

「養生朋克」

該詞含義為一邊消耗身體,一邊養生自救的年輕人,是當代年輕年一種自嘲式、自黑式的養生方法。一個很熱的例子是保溫杯裏裝啤酒、啤酒裏面泡著枸杞。「養生朋克」這個話題除了年輕人們調侃、傲嬌、自嘲之外,還混合著真實的焦慮和不甘。

批判聲音

雖然「佛系」得到不少年輕人的共鳴,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批判的聲音。

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事事隨大流,那只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光輕輕鬆松、敲鑼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實現不了」。

《中國青年報》網站的文章更直白,說90後在現實的問題,並沒有因「佛系」態度而得到改變。

有學者認為,「佛系青年」代表了90後「低成就慾望」的特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研究員田豐對BBC中文說:「一是在物質充沛和網絡發達的現實社會中他們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二是他們快速成長和獲得突出成就的機會在減少,或者說是難以企及之前代際人群快速發展的步驟。」

「本質上,還是社會變遷太快,青年生活境遇中有太多新內容,不完全是一種與主流社會的割裂和對抗。」

是否應該以「佛系青年」標籤整個90後世代?田豐說:「中國這一代人的標籤太多了,我覺得不應該奢求有一個統一的標籤,佛系青年本身也包含了比較多內容,不同的人從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只是以這樣的標籤來界定這一代人可能有失偏頗。」

但他認為,「佛系青年」引起熱烈討論有正面意義。

「就像之前的身體被掏空、空巢青年一樣,未必會有特別大的、真實的社會影響,但是可以激發人們去反思,去了解更多青年人的生活。這種觀點能夠被表達出來當然對社會進步是一件好事。」

周衛、陳巖、蔡曉穎 BBC中文記者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