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大復修 拆16村遷1.5萬人 按明朝87平方公里範圍 採封閉管理


位於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將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保護規劃,擬按照明代的規模,實行封閉化管理,初定搬遷16條村1.5萬人。前日下午,在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區長張燕友透露,擬在景區旁建設的十三陵門戶區規劃已上報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審批。

明十三陵是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群之一。《新京報》報道,昌平區擬按照明代87平方公里陵區規模,對陵區周邊及神道附近有礙文物保護和觀瞻的現代建築、村民院落,集中整治、拆除及搬遷;對區域內影響文物保護的道路實現改道,對十三陵景區實行封閉管理。

村民多屬守陵人後代

昌平區長張燕友介紹,昌平區經過長時間研究,綜合考慮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區內居民的民生發展需求,擬建設十三陵門戶區,大體上在澗頭、鄧莊、西山口等地區。該處約10.5平方公里的地方,擬設明文化體驗區、故宮文創園和生態社區三大功能區,目前門戶區的空間規劃正在公示,隨後將上報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審批。門戶區中的生態社區,主要用於安置十三陵景區內拆遷出來的村民,建設遊客集散中心等。目前,十三陵陵區初步確定將搬遷16條村、1.5萬人。十三陵周邊的村落,多是由守護陵墓的守陵人繁衍而成,並以陵墓名命名村名。

「門戶區」安置 同地設遊客中心

根據方案,十三陵景區擬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按照明代史實,保護及修繕陵區,恢復傳統風貌環境,包括加強保護修繕陵寢文物本體及悼陵監村等附屬建築,恢復石牌坊、大宮門、神路、七孔橋的主謁陵線路風貌。為了展示祭祀文化,方案還提出,要按照歷史資料,活化展現明代皇家祭祀儀式,不僅讓遊客在十三陵觀看到明代陵寢等實體建築,還能品味明代皇家祭祀等文化內涵。

逐步開放其餘陵寢

在修繕、復原祭祀文化的同時,整個十三陵景區將封閉運行,恢復陵區「寧靜」的文化特質。方案提出,對目前穿行景區的G110、S212(昌赤路)和S308(懷長路)進行改道,按史實記載恢復陵區南面原有8公里左右長度的陵牆,與北部山區天然屏障一道,形成十三陵大景區,使其封閉運行。此外,還將開放更多陵寢。根據方案,將保護修繕景區內10個未對外開放的陵寢及其他妃子墳、太監墓等,逐步令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面對外開放。

張燕友透露,目前昌平區正在積極研究十三陵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相關規劃,將綜合考慮交通、生態、文物保護等因素,除了空間規劃,文物保育方面也有專門規劃。去年底北京大規模驅逐被稱為「低端人口」的外來務工人員,引起國際關注。人民網稱,北京代市長陳吉寧日前要求昌平區,要深入挖掘明十三陵的文化內涵,加強當地群眾就業培訓,調動群眾共同參與科學城和文化中心建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葬明代十三帝 列世界遺產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120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50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除明太祖、建文帝和景帝外,明十三陵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是規模宏大的陵墓群。自永樂七年(1409)5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葬入思陵止,歷230多年。

2003年7月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已開放景點屬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香港 明報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