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公海缺氧帶來海洋「死亡區域」隱患 學者警告研究太少

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公海中的低氧區在過去十年增加了十倍多,影響相關產業。但學者指東南亞地區相關研究落後,學界需要投入更多研究,才可掌握這個地區的相關情況。

美國《科學》期刊1月初刊發文章,首次將近岸水域和公海缺氧問題合併研究。研究指人類排放至海洋裏的污水中的養份導致微生物成長,消耗海水中的氧氣。全球暖化也令海水溫度上升,氧氣更難溶解到海洋裏。

研究指出,海水的含氧量降低不單對海洋生物有影響,對相關的人類產業也會有影響,例如在巴拿馬,海水缺氧導致當地珊瑚大量死亡。

有參與研究的學者對BBC中文指,部份亞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資料不足,因此研究可能未能反映實際情況。

對大中華地區影響如何?

研究顯示,在大中華地區中,東海、中國南方珠三角地區、香港吐露港和台灣淡水等地區都受這個現象影響。

但參與撰寫研究的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安原盛明(Moriaki Yasuhara)對BBC中文指出,研究只是基於各方能取得的資料,某些地區缺少相關的資料和研究,因此並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

他指缺少資料的原因,可能是語言不通,也可能受制於個別國家和地區政府對公開相關資料的政策。他說:「香港會完全在網上公開相關的資料。台灣的情況也差不多。」

「我不確定中國大陸的情況,但有許多同事跟我說,他們到中國大陸拿資料的時候都遇到困難。當地大概有點限制。」

安原盛明指出,相比歐洲,這在亞洲算是個新問題。亞洲在這方面的資料要比歐洲的少,因為歐美地區在19世紀開始工業化,亞洲則大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大規模發展。

他也認為,針對亞洲的研究需要與全球的情況連結起來。

他舉例說:「例如全球漁獲分析等,相關的研究許多時候都不包括亞洲的資料。」

「我認為,要令世界更了解亞洲的情況,必須先增加針對亞洲的研究和資料搜集。」

(BBC)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