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國審查部門「和諧」掉的爭議電影有哪些

對許多國際電影粉絲來說,過去一星期並不是好過的一星期。

在印度,一部描繪14世紀印度王后帕德瑪瓦蒂與德里蘇丹國君主阿勞德丁·卡爾吉的電影《帕德瑪瓦特》(Padmaavat),被一些印度教徒批評為篡改歷史,不尊重印度教,從而引發遊行,演變成示威者與警察的衝突。導演否認有關指控,但發行日期還是推遲了兩個月,許多電影院也拒絶放映這部電影。

英國拍攝的一部電影在俄羅斯也碰的釘子。俄羅斯文化部早前撤銷了政治諷刺電影《斯大林之死》(The Death of Stalin)在當地的播映許可。俄羅斯學者伊尼納夫(Diane Nemec Ignashev)對BBC說,當地政府對政治電影的審查其實並不如外界想像般嚴格。她指,當局可能認為外界「蔑視俄羅斯的歷史」,因此作出決定。

關於電影的爭議,並不是甚麼新鮮事。過去還有哪些受爭議的電影?

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

這部1965年拍攝的電影由俄羅斯著名作家帕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的小說改編而成。他的作品被俄羅斯當局封禁,因此他要把小說偷運到歐洲後才可以出版。

小說出版後大賣,帕斯特納克更因此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但是頒獎典禮前夕他被告知,如果他到奧斯陸頒獎,將無法回到俄羅斯去。最後他婉拒出席。

英國導演高瑞連(David Lean)為求將小說拍成電影,在西班牙仿照莫斯科的街道建成片場,並遠赴芬蘭和加拿大,好讓他可以利用真雪拍攝。電影在冷戰高峰時播映,十分賣座,也獲得多個獎項。

但是,俄羅斯觀眾要等到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才有機會觀賞這部電影。

《蒙提·派森之布萊恩的一生》(Monty Python's Life of Brian)

這部電影以諷刺宗教為題,因此它從拍攝到上映期間都經歷了不少難題。電影的主角名叫拜恩(Brian),耶穌出世時在隔壁的馬糟出生,被誤以為他就是救世主。

製片商EMI在拍攝開始前數星期決定抽起投資,製作團隊最後找到了樂隊「披頭士」的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注資數百萬美元,終於能開始拍攝。

電影在美國推出後,天主教和猶太教分別批評這部電影褻瀆他們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團體也在有放映電影的電影院外示威。在英國也有39個地方政府禁止電影在當地上映,愛爾蘭和挪威更全面封禁電影。

其他受爭議的宗教電影還有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導演的《基督的最後誘惑》(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同樣被指褻瀆,也引發示威。但是另一方面,這電影十分受觀眾歡迎,買票得排隊。

2004年上影的電影《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香港和台灣分別稱為《受難曲》和《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同樣引起爭議。電影的導演是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上映後被指歧視猶太人。

《波拉特》(Borat)

英國著名喜劇演員沙查·巴隆·科恩(Sacha Baron Cohen)在這電影中,打扮成一名來自哈薩克的電視記者,名叫波拉特。

哈薩克十分不滿電影對本國的描述,在全國禁止放映。除黎巴嫩外,阿拉伯國家也禁止電影院放映這電影。哈薩克當局更在美國傳媒放播廣告,向觀眾展示哈薩克真實的一面。

2012年哈薩克外長承認,當局在《波拉特》放映後收到的簽證申請增加了十倍,電影間接地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業。

《採訪》(The Interview,又名《刺殺金正恩》或《名嘴出任務》)

許多大中華地區的觀眾都會知道這部電影在2014年引起的爭議:朝鮮當時警告,如美國允許電影如期上映,將發動戰爭。

朝鮮沒有兌現戰爭的威脅,但製片商的母公司索尼(Sony)的電腦系統後來遭受黑客入侵,許多機密資料和多部未發行的電影被公開到網絡上。後來,更有一個自稱為「和平守護者」的黑客組織威脅要向放映電影的電影院發動襲擊。

索尼最後取消了首映禮,也取消在電影院放映的計劃。但是,它還是在網上發行了這電影,賺得的錢差不多能填補最初投資的3,000萬美元。

(BBC)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