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有以黑人為主角的超級英雄電影《黑豹》在北美大熱,片中刻劃的隱世非洲國家未受殖民,擁有更勝西方的超高科技,同時保留非洲傳統文化,扭轉西方中心主義對非洲落後的刻板想像,重燃有關「非洲未來主義」風格的討論。當輿論紛紛討論這風格時,電影製作人則指出,不應被字眼蓋過戲中想探討的殖民主義等社會議題,忘記「非洲未來主義」的社會覺醒脈絡。
明報記者 周宏量
「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一詞初現於1990年代,但早在195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之初便現雛形。它最早出現於文化評論學者德里(Mark Dery)在1994年論文Black to the Future,該文章訪談非裔美國人作家德倫尼(Samuel R. Delany)和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等及分析其科幻作品,詰問為何在科幻題材中黑人聲音從缺:「當一個社群(指黑人)的過往被蓄意抹去,能量耗用於追索自身歷史痕跡,還能否想像可能的未來?」
5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萌芽
這股文化潮流的實質意涵早在1950年代已在醞釀,焦點人物是傳奇非裔美國音樂人Sun Ra,他將埃及神話和科幻小說的美學元素融入自身的爵士樂,還宣稱自己是來自土星的使者。「這是非裔美國人儼如二等公民的年代,非洲未來主義是他們用以幻想更美好未來的工具,運動延續至當代。」動畫製作人阿迪奧拉(Fikayo Adeola)向CNN解釋道。
類似思潮在文學上也有體現,以探索黑人女性抗爭者著稱的巴特勒在多部作品背景都設定有未來主義科技和與超自然生物互動。總體而言,「非洲未來主義」被用來描述那些融合非洲衍生的歷史、宇宙學和科技的作品,想像黑人生存和社會秩序的全新可能性。
原意為想像黑人社會可能性
隨著帶有強烈非洲未來主義風格的《黑豹》電影賣個滿堂紅,這字眼終於走進主流輿論。戲中看到隱世非洲國度「瓦干達」(Wakanda)擁有神秘物質汎合金(Vibranium),發展出比西方還要先進的科技。《黑豹》原著漫畫千禧年初面世,當時是白人漫畫師創作,近年故事設計多由黑人創作者操刀,開始全面融入非洲未來主義的元素,電影是這方面的延續——電影製作團隊以黑人為主,部分設計成員也受非洲未來主義的影響。
不過電影製作人卻擔心,聚焦「非洲未來主義」的奇幻可能會錯失電影的社會意義。畢竟電影另一重要主線,是大反派期望藉瓦干達的高科技扭轉全球黑人所受的壓迫和殖民主義。導演賴恩古拉(Ryan Coogler)稱,如果要為「非洲未來主義」提出一個中心觀念,那就是打破在殖民主義下理解對非洲的狹隘觀念。他對《獨立報》稱,現時對非洲的想法幾乎都是殖民的直接結果,往往只聚焦某特定時間,但非洲大陸的歷史遠為悠久,「非洲未來主義正是對這態度的回應,找方法去將古非洲傳統的文化跟未來的潛能聯繫起來」。
盼打破狹隘觀念 聯繫非洲過去未來
《黑豹》電影的服裝設計卡特(Ruth Carter)也對《大西洋月刊》稱,當「非洲未來主義」進入主流之際,其本身意義或被沖淡,只淪為描述任何以黑人為中心和摻合一點科幻或魔幻現實主義元素的作品,失去原先的社會覺醒背景。
南非作家恩科西(Lindokuhle Nkosi)則認為想像黑人的未來並沒有什麼稀奇,不應煞有介事。她對《赫芬頓郵報》稱,環繞非洲未來主義的興奮,跟數百年來對待非洲和非洲的思想如出一轍,「幻想未來的自己,並不革命性,這是生存」。
香港 明報
明報記者 周宏量
「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一詞初現於1990年代,但早在195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之初便現雛形。它最早出現於文化評論學者德里(Mark Dery)在1994年論文Black to the Future,該文章訪談非裔美國人作家德倫尼(Samuel R. Delany)和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等及分析其科幻作品,詰問為何在科幻題材中黑人聲音從缺:「當一個社群(指黑人)的過往被蓄意抹去,能量耗用於追索自身歷史痕跡,還能否想像可能的未來?」
5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萌芽
這股文化潮流的實質意涵早在1950年代已在醞釀,焦點人物是傳奇非裔美國音樂人Sun Ra,他將埃及神話和科幻小說的美學元素融入自身的爵士樂,還宣稱自己是來自土星的使者。「這是非裔美國人儼如二等公民的年代,非洲未來主義是他們用以幻想更美好未來的工具,運動延續至當代。」動畫製作人阿迪奧拉(Fikayo Adeola)向CNN解釋道。
類似思潮在文學上也有體現,以探索黑人女性抗爭者著稱的巴特勒在多部作品背景都設定有未來主義科技和與超自然生物互動。總體而言,「非洲未來主義」被用來描述那些融合非洲衍生的歷史、宇宙學和科技的作品,想像黑人生存和社會秩序的全新可能性。
原意為想像黑人社會可能性
隨著帶有強烈非洲未來主義風格的《黑豹》電影賣個滿堂紅,這字眼終於走進主流輿論。戲中看到隱世非洲國度「瓦干達」(Wakanda)擁有神秘物質汎合金(Vibranium),發展出比西方還要先進的科技。《黑豹》原著漫畫千禧年初面世,當時是白人漫畫師創作,近年故事設計多由黑人創作者操刀,開始全面融入非洲未來主義的元素,電影是這方面的延續——電影製作團隊以黑人為主,部分設計成員也受非洲未來主義的影響。
不過電影製作人卻擔心,聚焦「非洲未來主義」的奇幻可能會錯失電影的社會意義。畢竟電影另一重要主線,是大反派期望藉瓦干達的高科技扭轉全球黑人所受的壓迫和殖民主義。導演賴恩古拉(Ryan Coogler)稱,如果要為「非洲未來主義」提出一個中心觀念,那就是打破在殖民主義下理解對非洲的狹隘觀念。他對《獨立報》稱,現時對非洲的想法幾乎都是殖民的直接結果,往往只聚焦某特定時間,但非洲大陸的歷史遠為悠久,「非洲未來主義正是對這態度的回應,找方法去將古非洲傳統的文化跟未來的潛能聯繫起來」。
盼打破狹隘觀念 聯繫非洲過去未來
《黑豹》電影的服裝設計卡特(Ruth Carter)也對《大西洋月刊》稱,當「非洲未來主義」進入主流之際,其本身意義或被沖淡,只淪為描述任何以黑人為中心和摻合一點科幻或魔幻現實主義元素的作品,失去原先的社會覺醒背景。
南非作家恩科西(Lindokuhle Nkosi)則認為想像黑人的未來並沒有什麼稀奇,不應煞有介事。她對《赫芬頓郵報》稱,環繞非洲未來主義的興奮,跟數百年來對待非洲和非洲的思想如出一轍,「幻想未來的自己,並不革命性,這是生存」。
香港 明報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