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鐘酒店尋找私人空間的香港戀人


喬納森(Jonathan)和菲比(Phoebe)跟香港許多年青人一樣,各自跟自己的家人同住。四年多以前,他在社交網站向她發出好友邀請,大家互相在網站上「讚好」對方的照片,開始成為朋友。

喬納森現時在一家私立大學讀書,菲比就在香港一家航空公司當空中服務員。兩人在四年前認識對方,在同一個地方做兼職,偶爾會一起逛街,兩人最後發展成情侶關係。但由於雙方家裏都缺少私人空間,偶然一次好奇,令他們開始了前往時鐘酒店尋找「私人空間」的習慣。

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香港的平均房價,差不多相當於一般家庭十九年的收入。喬納森說,他沒有想過買房,正如一般人不會想買蘭博堅尼跑車一樣。但他和菲比均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始終喜歡香港,不會想因為房價太貴而離開這裏。

首次造訪

喬納森憶述,他和菲比第一次到時鐘酒店是在2015年,他們相約到酒吧喝酒聊天。「談著談著,我們就開玩笑說:不如去開房?反正沒有試過。」

他們後來到了同區的一家時鐘酒店。酒店的出入口在大街旁,他們找到酒店後,並不是立即登門造訪,反而在門外徘徊了半個多小時,在網上搜尋這家酒店的資料,想知道裏邊的環境怎麼樣。

「始終從沒有去過時鐘酒店,總是覺得環境可能會不清潔,或者,如果碰到認識的人會不會很奇怪。我們一邊走,一邊看其他人在網上分享的經歷,一邊上網搜尋資料。」

喬納森憶述,那天始終是聖誕節假期,即使差不多到午夜後,街上還是有許多人。「到差不多了,我們才鼓起勇氣走進去。」

他說,職員其實頗友善,問他們想租多長時間。但那次的房間其實很一般,還有一點兒香煙的氣味,連浴室的電燈也壞掉了。「它的裝修並不會令人感覺氣氛好好,對改善情趣也沒有幫助。」他說話的時候,身旁的菲比一直在附和著。

她說:「但那次其實我們都沒多理會,因為已經付了錢,總不能進了房間才說不合心意要離開罷!」

「心血來潮」的感覺

他們之後大多都會先在網上搜尋其他時鐘酒店的評價。但大多都是「即興」的,不會提早預約,因為預約的感覺「完全不同」。

「例如你忽然想吃一種東西,馬上去吃,便很高興。但如果要早數天預約吃拉麵,到時候那就只不過是一碗普通的面,而不是一碗我很想吃的拉麵。」喬納森說。

有些時候,遇到一些時鐘酒店比較繁忙,需要等一等才有房間可供出租時,他們便會離開,找一些不用等候的酒店,因為坐著等待「太尷尬」。

喬納森說他看過新聞報道,某一家時鐘酒店讓排隊等候的客人「一排排坐開,像坐火車一樣,大家盯著大家的後腦門」。「我經常說笑:這樣等著,如果我認識坐在我前方那人,那豈不是很搞笑?」

喬納森和菲比現在平均每個月到時鐘酒店一至兩次,每次消費約200至300港元。

對房間的質素,他們只有很簡單的要求:整潔、而且沒有香煙的味道。室內的裝潢等其他東西都不是首要考慮。

菲比認為,兩人的心情更重要。「反正,你只會待在房間裏一、兩個小時。」

「大家都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就算裝潢不太漂亮,影響也不會太大,」喬納森附和說。

「所以不如去一家便宜一點的,節省一點,錢留待下次再用。」

基本需要

被香港法院撒銷立法會議員資格的游蕙禎2016年曾在一個公開論壇說,香港的年輕人的生活空間不斷被縮窄,連做愛的地方也沒有。外界對言論反應兩極,支持一方認為她說話「一語中的」,但反對一方認為她用語不大文雅。

被問及對這番話的感覺,菲比直接了當地回應:絶對認同。

菲比認為,這些年青人中一般的「打工仔」都是星期六、日休息,但與他們同住的父母也是在周末在家休假。「周末難得有時間去做這些事情(跟伴侶親熱),但真的沒有地方。」

香港政府每十年都會作一個全面性的人口普查。而政府在2011年發表的最新數字顯示,香港有94.6%介乎15至24歲的年青人與父母同住,比2001年的數字,增加約三個百分點。

「90後」香港年青人謝梓謙(Jenson),也同樣感受到這種空間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其實年青人和成年人都有性需要,只不過成年人大多有更多空間,而性需要又是一種很基本的要求。「年青人大多沒有太多的空間可言,只能等著家人甚麼時候不在家,才可偷偷叫女朋友到家裏親熱。」

「如果香港年青人連基本需要都無法滿足,那麼他們如何追求更高一層的人生生活?」

謝梓謙曾到瑞士留學,修讀酒店管理。回到香港後,去年九月與數名拍檔在香港尖沙嘴區開設一家時鐘酒店,客人大多是介乎18至25歲的年青人,當中大部份又是做工的年青人。

他說,他聽了游蕙禎的一番話,才慢慢發覺,香港年青人真的連一個私人空間也沒有。他和他的生意拍檔曾想過,香港其實並不缺乏可讓年青人開房的酒店。但謝梓謙認為,事情其實不是那麼簡單。

他說:「我和我的拍檔想到,酒店其實很貴。年青人剛剛到社會打工,不是那麼富有,可能只是一年一次或半年一次的紀念日、聖誕節之類才到酒店。」

「但其實,親熱,怎麼可能半年才一次?」

「十九年不吃不喝」

跟許多年青人一樣,礙於自己收入和房子價格的差距,喬納森和菲比沒有任何置業的計劃。香港政府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是11,800,相比1997年只增加了7%。同一時期,香港房子的平均售價卻上升了75%,至2016年每平方呎售約11,000港元。

有調查計算出,一般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十九多年,儲下來的錢才足以在當地購買一個普通單位。喬納森說,這價格誇張得「不切實際」,令人不會有任何買房的計劃,「就像一個普通人不會計劃買蘭博堅尼跑車一樣」。

他有些朋友礙於香港的樓價太貴,改在深圳鄰近香港過境檢查站的地方跟女朋友一起買房子,每天過境到香港上班。

問他會否仿效朋友,到深圳去住?喬納森坦言說,到深圳買房子投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居住而言「始終喜歡香港」。

說到這裏,菲比點頭同意:「還是喜歡香港,不會因為樓價的問題而搬走。」

(BBC)李翰文 BBC中文記者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