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機器人形像的未來設計


"機器人正在背後議論你"。

這是在"你好,機器人:連接人與機器的設計"(Hello, Robot: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展覽上一面牆上的標語。該展覽已經在奧地利維也納造成了轟動,有可能改變你對機器人的看法。今年夏天,展覽會移到瑞士的溫特圖爾(Winterthur),然後是葡萄牙的里斯本。不過現在一直到四月,你可以在比利時的根特設計博物館(Ghent Design Museum)看到這個展覽。

就像所有的一流展覽一樣,參觀者有可能會在數月甚至數年後回想到它。它不僅是科幻小說中才出現的情形,而是現實的寫照。

"近些年來,機器人已經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且在根本上對日常生活帶來了改變,"展覽的前言寫道,"設計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因為是設計師塑造了人機交互的界面。"

"關於人工智能的爭論一直在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願景之間,在創造一個更美好、技術更先進的世界的願望與人類地位被剝奪的恐懼之間搖擺不定。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再一次直面設計師責任的問題。"

"robot"(機器人)這個英文詞是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0年的作品《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首次使用的。這個詞語源自捷克語"robota",意思是受到強迫的苦力或農奴。該劇本的情節已經成為大量作品的模仿對象:一支機器人大軍叛亂,推翻了人類主人的統治。

對人工生命和人工智能的態度一直以來在畏懼和幻想之間搖擺不定。例如最近一段熱門視頻: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的機器狗展現了它有點可怕的開門能力。電影對人對機器人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不論是弗裏茨·朗(Fritz Lang)1927年的作品《大都市》(Metropolis)中的人形機器人,還是斯坦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 A Space Odyssey)裏的險惡的計算機。大多數虛構作品中,機器人的形像是叛變、帶來災難的東西。理所當然,我們可能會警惕下一代機器人的出現。

正如"你好,機器人"展覽所示,如今的機器人並不總是人形的,但是它們依舊可以完成所有人類能做的事情。它們現在已經無處不在,並正在重塑我們周邊的世界。不論是無人機,還是智能手機,不論是蘋果的Siri,還是亞馬遜的Alexa,機器人正在做很多人類會做的事情,並且已經比人類做得更好。目前的火星探測者也是機器,而非人類: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Curiosity Rover)正在火星表面漫遊,還把自拍照片傳回地球。

顯然,這只是剛剛開始。無人駕駛汽車就快要走入現實生活當中了。所謂的"物聯網"將把你的家變成一台會思考的機器。我們也會越來越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與機器人共處。

但是在機器人的設計方面有何考量?假如沒有人購買機器人,甚至看都不看,或者不和機器人互動,家庭機器人的功能和社會影響就立刻變得毫無意義。

就像汽車、火車、洗衣機一樣,機器人不僅僅是科學產品——同時也是美學產品。和任何其它發明創造一樣,機器人也要依靠設計師不斷更新版本,提高其效率和魅力。"這在本質上是一個設計問題,"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弗雷多·德·斯梅特(Fredo de Smet)說,"設計對我們接受未來社會的科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無人機。無人機廣泛應用於軍事和偵查活動,現在已經推廣到救災、婚禮攝影等許多方面。但問題是,很多人容易覺得無人機很險惡,擔心無人機會侵犯人的隱私。無人機的結構也無益於此——棱角分明,金屬材質,很像捕食性昆蟲。但是如果無人機是用曲面、粉色的塑料製作呢?展覽上就有這樣的一台無人機。雖然還只是原型,但是它有可能影響到未來無人機的發展——微妙的美學調整,旨在讓自動駕駛的空中機器人更具親和力。

這種調整雖然簡單,但卻很有效。我們已經習慣於機器人使用友好的女性嗓音。美軍支持的Vecna Robotics公司製造出一種能在戰區抬起並運送傷員的機器人。設計者決定把機器人的臉部設計成泰迪熊的樣子,這樣可以撫慰傷員。

展覽上有一批面向未來父母,輔助撫育下一代(伴隨機器人長大的一代)的產品。其中包括用奶瓶餵孩子的機械臂。機械臂披上了模糊的龍圖案外罩,以掩飾其機械本質。它還設有"停止鍵",以防萬一家長要立刻關閉正在嬰兒室的機器人。

另一個展品Musio是一款教育、社交型機器人,旨在與各年齡段的人互動以及幫助處理家務。它具有的人工智能可以持續學習並適應環境。這款機器人的設計公司AKA似乎是從虛構世界獲得的靈感。Musio以"朋友"的形像推向市場,它的外形使用的是《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一個動畫形像。機身的形狀很像毛絨玩具,液晶屏上有一雙迪士尼風格、又大又清澈的眼睛,讓人立刻就放鬆了戒備。另外有一塊顯示屏代表了心臟。

在該展覽上,你還有機會與一款名為Paro的機器人小海豹玩耍。日本海嘯以後,人們就把這些假寵物分發給倖存者。它比真實的寵物要便宜,易於管理,撫慰的作用卻是一樣的。

這場引人入勝的、又讓人不安的展覽的結論就是人與機器人正在交匯融合;人文與科技互相獨立的看法最終會過時。自從鎧甲和眼鏡發明開始,人類就已經創造出機械附件。現在我們正在製造外骨骼以提高自然賦予人的能力,還把芯片植入皮膚下面,兼用作鑰匙和密碼。

但如果我們將來要接受機器人變成我們的一部分,那麼設計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設計師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人類願意與之共處的機器人——像朋友而非敵人的人形機器人。我們已經學會喜歡智能手機。現在設計師已經開始改變我們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努克·維普雷希特(Anouk Wipprecht)設計了一款保護個人空間的機器人,名為"蜘蛛裙"(Spider Dress)。而一款名為Leka的新型智能玩具可以對觸摸、語音以及動作作出反應(它被證明對自閉症兒童非常有好處——它甚至可以玩捉迷藏)。

這些發明背後的技術非常驚人,但是只有好的設計才能讓他們受到青睞。維普雷希特的蜘蛛裙非常驚艷——Leka是一個可愛的、大眼透明球。正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蘋果所證明的,給公眾一台可以改善日常生活的設備是不夠的。它還必須是一件美麗的作品。

機器人已經比人類聰明,唯一的缺陷就是設計欠缺。二十年前,IBM的深藍電腦戰勝了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加裏·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2016年,AlphaGo打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它們唯一缺少的一點就是與人類接觸時的愉悅感。一旦設計者能夠再現與人對戰時的感官感受,那麼機器人就會徹底戰勝人類。

設計者最初的想法是機器人理應模仿人的身體(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中的機器人羅比(Robby)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設計者花了大半個世紀才意識到機器人要和人類共享世界,並不一定要看起來像人類。相反,它需要融入背景,成為家具的一部分。現在的機器人仍然是像人類的機器。未來機器人真正可怕的一點是,你可能會不知道它藏在什麼地方。

(BBC)威廉·庫克 (William Cook)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