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明星羅納爾多,有1億2千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5300萬;特朗普總統,2400萬。我這裏說的都是他們在臉書Facebook上的粉絲。
特朗普擔心自己的粉絲沒有奧巴馬多嗎?他看到希拉里·克林頓的粉絲只有1000萬,是不是感到安慰呢?
臉書上的粉絲當然不是朋友。他們不會來跟你喝杯咖啡聊聊天。如果他們都來,羅納爾多每天得招待30萬個朋友。
當今社會,人們與外界聯繫之緊密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對成千上萬的人們來說,這卻是一個孤獨的時代。
我們生活方式最大的變化之一,是獨居者的人數呈大幅度增加。
其中部分的原因是人們壽命更長了:越來越多的老人獨居,因為他們的老伴過世了。
另外還有孩子長大離家留下的單親父母,以及婚姻破裂而分居的人們,特別是中年男性。
獨居並非孤獨
對很多人來說,獨居並不是問題。
《國際老年晚年雜誌》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對芬蘭媒體將獨居老人看成一個社會問題表達了不滿。
文章中,有一段小標題是「孤獨也可能有好處」,論及獨居、安靜和隱私可以被看成是創造性工作的必要前提。
另外,文章還認為,充滿正能量的孤獨,並不僅僅是寫作或繪畫的前提條件,而且還有其他的好處。
混淆孤獨和獨處有危險。有些人就喜歡自己獨處,享受孤獨時的高質量生活。美國散文家愛麗絲·寇勒(Alice Koller)決意做一個隱士,將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散文集《孤獨驛站》(The Stations of Solitude).
她的結論是:「孤獨指的是美好的獨處,自己一個人,奢侈地沉浸在隨心所欲的選擇中,明白自身存在的圓滿而不是他人的缺席。因為孤獨是一種成就。」
我個人更傾向於認同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對孤獨的看法:「凡是能享受孤獨的,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社會禁忌?
幾年前,英國政府行為分析小組成員之一大衛·哈爾朋(David Halpern)曾發表公開講話,談到社會排斥和分離。英國媒體當時的反應很有意思。
該小組研究如何利用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處理孤獨問題。
在瑞典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哈爾朋被問及政府應該如何鼓勵老年人保持活力。
他回答說:「如果有人愛你,你有問題時可以找人訴說,那麼跟吸煙相比,這肯定是最為有力的因素顯示未來十年你還會活下去。」
他還談到很多家庭的空巢現象,以及退休老人很多都渴望重返工作。
此番講話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其中不乏尖酸刻薄的回應。
有份報紙的報道標題是:老人家們,回去工作吧!住到小屋裏去吧!還引述英國一家為50歲以上的人提供保險、健康、旅遊等多項服務的公司發表的講話說,這是「為政府蠻橫地大搞社會工程,暗示老人家不配住在自己的房子裏。」
還有自由派博主們解讀哈爾朋的講話,認為這都是政府意圖插手干預民眾生活的證據。有人寫道:「救濟院在招手,大家都工作到死吧。你不能壽終正寢,你得在其他累壞了的退休老人的環繞中死去。」
實際上,哈爾朋講話提到的論述來自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和北卡羅來納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綜合148項研究,分析孤獨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這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近31萬人在長達7年半時間內的生活情況,採集的數據可謂相當大。
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社交活動較多的人,比那些較孤獨生活的人,存活的可能性增加50%。這一結論可謂相當驚人。
社會動物
這項研究沒有顯示有朋友的退休老人是否壽命更長。但研究的確顯示:對所有人來說,社交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人類是社會動物:不與人交往,真的會死。
美國的這項研究結論也指出:「幾十年前,即便把健康因素和醫療條件都考慮在內,被托養的如孤兒院中的嬰兒死亡率很高。」
當時就有人注意到,缺乏人際交往會導致死亡。
研究人員回憶說:「醫學界人士發現,嬰兒缺乏社會交往會早夭,這讓他們感到震驚。這樣一個發現後來導致政策和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很多變革,也顯著地減少了孤兒院等託管環境中的嬰兒死亡率。」
不利健康
醫生們在幾十年前就知道,孤獨對健康不利,對健康非常有害。
《科學》雜誌1988年就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缺乏社交,對健康是個很大的危害因素,危害程度之大堪比很多眾所周知的因素如吸煙、高血壓、肥胖症、血脂等。」
更新的研究得出結論說,如果孤獨對健康能造成那麼大的傷害,我們應該花更大的力氣加以預防。
「醫療系統可以建議病人增加社交活動;醫院和診所可以讓更多病人後援團體參與和監察治療過程,等等。」
友誼丸藥
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的處方:每天三次服用友誼丸一粒、陪伴藥兩顆?
如果你發現這個處方有那麼好的效果,沒凖還會要求下藥更猛。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方方面面都健全的社區。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還有什麼比得上鄰里之間彼此照應呢。
世界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丹尼·坎曼(Daniel Kahneman)曾跟我說:人大約15%的時間是在不愉快中度過的。「
」如果你能把不愉快的時間減少1%,你將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在這15%的不愉快時間當中,那些孤獨的人們渴望陪伴的時間佔了多大比例呢?
如果這個世界能向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給他們一個微笑和一句關愛,在他們需要時去作伴,在他們不需要時給他們私密的空間?
果真如此,將是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吧。
(BBC)馬克·伊斯頓(Mark Easton) BBC記者
特朗普擔心自己的粉絲沒有奧巴馬多嗎?他看到希拉里·克林頓的粉絲只有1000萬,是不是感到安慰呢?
臉書上的粉絲當然不是朋友。他們不會來跟你喝杯咖啡聊聊天。如果他們都來,羅納爾多每天得招待30萬個朋友。
當今社會,人們與外界聯繫之緊密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對成千上萬的人們來說,這卻是一個孤獨的時代。
我們生活方式最大的變化之一,是獨居者的人數呈大幅度增加。
其中部分的原因是人們壽命更長了:越來越多的老人獨居,因為他們的老伴過世了。
另外還有孩子長大離家留下的單親父母,以及婚姻破裂而分居的人們,特別是中年男性。
獨居並非孤獨
對很多人來說,獨居並不是問題。
《國際老年晚年雜誌》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對芬蘭媒體將獨居老人看成一個社會問題表達了不滿。
文章中,有一段小標題是「孤獨也可能有好處」,論及獨居、安靜和隱私可以被看成是創造性工作的必要前提。
另外,文章還認為,充滿正能量的孤獨,並不僅僅是寫作或繪畫的前提條件,而且還有其他的好處。
混淆孤獨和獨處有危險。有些人就喜歡自己獨處,享受孤獨時的高質量生活。美國散文家愛麗絲·寇勒(Alice Koller)決意做一個隱士,將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散文集《孤獨驛站》(The Stations of Solitude).
她的結論是:「孤獨指的是美好的獨處,自己一個人,奢侈地沉浸在隨心所欲的選擇中,明白自身存在的圓滿而不是他人的缺席。因為孤獨是一種成就。」
我個人更傾向於認同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對孤獨的看法:「凡是能享受孤獨的,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社會禁忌?
幾年前,英國政府行為分析小組成員之一大衛·哈爾朋(David Halpern)曾發表公開講話,談到社會排斥和分離。英國媒體當時的反應很有意思。
該小組研究如何利用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處理孤獨問題。
在瑞典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哈爾朋被問及政府應該如何鼓勵老年人保持活力。
他回答說:「如果有人愛你,你有問題時可以找人訴說,那麼跟吸煙相比,這肯定是最為有力的因素顯示未來十年你還會活下去。」
他還談到很多家庭的空巢現象,以及退休老人很多都渴望重返工作。
此番講話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其中不乏尖酸刻薄的回應。
有份報紙的報道標題是:老人家們,回去工作吧!住到小屋裏去吧!還引述英國一家為50歲以上的人提供保險、健康、旅遊等多項服務的公司發表的講話說,這是「為政府蠻橫地大搞社會工程,暗示老人家不配住在自己的房子裏。」
還有自由派博主們解讀哈爾朋的講話,認為這都是政府意圖插手干預民眾生活的證據。有人寫道:「救濟院在招手,大家都工作到死吧。你不能壽終正寢,你得在其他累壞了的退休老人的環繞中死去。」
實際上,哈爾朋講話提到的論述來自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和北卡羅來納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綜合148項研究,分析孤獨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這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近31萬人在長達7年半時間內的生活情況,採集的數據可謂相當大。
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社交活動較多的人,比那些較孤獨生活的人,存活的可能性增加50%。這一結論可謂相當驚人。
社會動物
這項研究沒有顯示有朋友的退休老人是否壽命更長。但研究的確顯示:對所有人來說,社交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人類是社會動物:不與人交往,真的會死。
美國的這項研究結論也指出:「幾十年前,即便把健康因素和醫療條件都考慮在內,被托養的如孤兒院中的嬰兒死亡率很高。」
當時就有人注意到,缺乏人際交往會導致死亡。
研究人員回憶說:「醫學界人士發現,嬰兒缺乏社會交往會早夭,這讓他們感到震驚。這樣一個發現後來導致政策和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很多變革,也顯著地減少了孤兒院等託管環境中的嬰兒死亡率。」
不利健康
醫生們在幾十年前就知道,孤獨對健康不利,對健康非常有害。
《科學》雜誌1988年就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缺乏社交,對健康是個很大的危害因素,危害程度之大堪比很多眾所周知的因素如吸煙、高血壓、肥胖症、血脂等。」
更新的研究得出結論說,如果孤獨對健康能造成那麼大的傷害,我們應該花更大的力氣加以預防。
「醫療系統可以建議病人增加社交活動;醫院和診所可以讓更多病人後援團體參與和監察治療過程,等等。」
友誼丸藥
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的處方:每天三次服用友誼丸一粒、陪伴藥兩顆?
如果你發現這個處方有那麼好的效果,沒凖還會要求下藥更猛。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方方面面都健全的社區。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還有什麼比得上鄰里之間彼此照應呢。
世界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丹尼·坎曼(Daniel Kahneman)曾跟我說:人大約15%的時間是在不愉快中度過的。「
」如果你能把不愉快的時間減少1%,你將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在這15%的不愉快時間當中,那些孤獨的人們渴望陪伴的時間佔了多大比例呢?
如果這個世界能向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給他們一個微笑和一句關愛,在他們需要時去作伴,在他們不需要時給他們私密的空間?
果真如此,將是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吧。
(BBC)馬克·伊斯頓(Mark Easton) BBC記者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