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的人。有時,當這些無聊的活動被取消後,我甚至有如釋重負之感。一般聚會沒多久,我就會感到焦躁不安。我甚至還參加過一次為期10天的靜默冥想活動——吸引我的不是冥想,而是那裏安靜的氛圍。
因此我跟安聶利·魯弗斯(Anneli Rufus)感同身受,魯弗斯在他的著作《一人派對:喜愛獨處者的宣言》(Party of One: The Loners' Manifesto)中寫道:
"當看到電視裏的父母把小孩趕到房間裏作為對他們的懲罰時,我感到迷惑不解。呆在一個大門緊鎖的房間裏難道不是很舒服自在嗎?對我來說,真正的懲罰反而是讓我和表弟路易斯玩遊戲。"
很多研究都證實了社交缺乏的危害。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國家,這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儘管'孤獨症泛濫'等等聳人聽聞的詞匯恐怕有點言過其實)。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稱,孤獨症和糖尿病會以同樣程度縮短患者的壽命。緊密的社會關係對於保持我們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和免疫系統健康非常重要。
與社會嚴重隔離所造成的問題更加明顯。非法拘禁受害者、存在虐待行為的孤兒院裏的兒童、以及在監獄被單獨關押的犯人都表明,長期離群索居會導致幻覺和其他類型的精神問題。
但是,這些問題是針對嚴重而被動地遠離人群所言。對於那些處於自我選擇喜歡享受獨處時光的人來說,同樣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帶來了好消息:喜歡離群索居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精神健康也同樣有益處。
創造力空間
一個重要益處就是提高我們的創造力。加州大學聖何塞分校(California's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創造力心理學專家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把創造力定義為:具有兩種基本特徵的思考和行動:原創性和有用性。他發現,與創造力有關的性格特徵有開放性(願意接受新觀點和新經驗)、自我效能(自信心)和主動性(獨立性),與此同時,"不關注在意社會規範"以及"喜歡獨處"。菲斯特對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展的研究表明,創造力人群最為突出的特徵就在於,他們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這類人會投入大量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菲斯特說,許多藝術家"高度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內心感受,並且會嘗試通過藝術手法將其表達出來。"獨處會給藝術家留出從事這種創造性工作所需的思考和觀察空間。
最近,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專門研究社會退縮現象的心理學家朱莉·布克(Julie Bowker)證實了上述觀點。一般把社會退縮分為三類:恐懼和焦慮引起的羞澀;不喜社交引起的逃避行為;以及喜獨處而不愛交際。
布克及其同事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闡述了社會退縮可能也有正面效應。他們發現,創造力強的人普遍不愛交際,另外不善交際者性格不強勢不具進攻性。
該結果意義重大,因為過往研究認為,不善交際只不過可能沒有害處,但是布克及其同事的論文卻表明,不善交際甚至會有好處。很多愛獨處的人"也會和他人打成一片,"布克說。"他們喜歡獨處,但並不排斥參加社交活動。"
當然,這個問題上存在性別和文化上的差異。例如,某些研究發現,與西方同類兒童相比,不善交際的中國兒童存在更多的人際交往和學習困難問題。布克稱,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這種差異正在逐漸縮小。
研究者還發現,愛獨處帶來的益處不僅限於創造力。
專注內心
人們普遍認為,企業領導人需要合群愛交際。但這也取決於員工的個性等其他因素。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個員工普遍工作不積極主動的披薩連鎖分店裏,一個性格外向的老闆會創造更多利潤。但在一個員工工作積極性強的分店裏,內向型領導則更為適合。原因之一在於,內向者較少會對強烈個性的人和建議感受到威脅。他們更易於傾聽。
自古時起,人們就已經注意到獨處與精神專注之間的聯繫。有宗教歸隱傳統的文化都認為,要想悟道歸真,最好離群獨居。
近期研究更多地揭示了其中原因。獨處的益處之一就在於,此時大腦處於平靜休息狀態。當有他人在身旁時,你的大腦就會不自覺地去關注他/她,從而讓你的注意力受到打擾,儘管這種打擾也可能有益,但是依舊是種分心。
做白日夢就是大腦在沒有這種打擾時出現的活動。具有加深記憶力、理解他人情緒等作用。讓思維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不僅能加強長期記憶力,還能增強你對自己和他人之間關係的感受。然而矛盾的是,獨處比聚會對激發注意力更有效果,偶爾的分心也能促進長期注意力的保持。
《安靜:喋喋不休世界裏內向者擁有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一書作者,"安靜革命"(Quiet Revolution)公司創始人蘇珊·凱恩(Susan Cain)號召人們去體驗特意安排且會提高生產力的獨處時間。"安靜革命"是一家致力於推廣安靜而對內向者友好的工作環境的企業。"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嘈雜的社交環境才會激發創造力,但是實際上,培育創造力需要持續聚焦注意力,並保持高度專注,"她說。"另外,人類是一種無孔不入的社會動物。當我們身邊都是人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接受他們的觀點和美學偏好。為了真正開闢你自己的道路或者理念,我們就應當遠離人群,至少離開一段時間。"
獨處與健康
有益的獨處和危險的孤獨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定。"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適應和不可適應的一面,取決於極端程度的高低。"菲斯特說。功能失調和機能障礙之間互相關聯。如果某人完全拒絶關心他人並切斷所有聯繫,這意味著對社會關係的病理學忽視。然而能夠激發創造力的獨處卻與其相差甚遠。
事實上,菲斯特說,"永遠不知孤獨為何物的人其實很危險。"如果沒有偶爾獨處的經歷,就不可能內省、認識自我、並完全放鬆。另外,性格內向者的朋友較少,但友誼卻更為牢固,從而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對於很多事物而言,質量的意義都超過數量。和少數幾個朋友建立深厚友誼要比四處參與無聊的聚會要有意義得多。
因此,如果你的性格讓你更喜歡獨處,就沒有必要改變它。當然,凡事不可絶對。如果你有規律的社交生活,你自願獨處,而非被人強迫,你有幾個好友,你的獨處不影響你的身體健康和工作,就沒必要非要削足適履地改變自己。
是時候安心把亂糟糟的聚會日程表刪除一下了,心理學家鼓勵你這樣做。
(BBC)克里斯緹娜·羅 (Christine Ro)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