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的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的殘骸最早可能於本周五(3月30日)墜落地球。
從去年開始,天宮一號殘骸將墜落何方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天宮一號2011年上天,是中國第一個空間站,服役5年,預計今年1月至4月重返地球。但在回歸途中,它與地面失聯,預定將它送入南太平洋海域的助推器無法被點燃。
它的殘骸墜地時間和地點因此變得難以預測。可以肯定的是,天空一號不會跟其他壽終正寢的空間站殘骸一起長眠南太平洋海底。
歐洲宇航局(ESA)最新估計它隕落地球的時間在3月30日至4月2日之間。
中國新華社報道則引述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預計,天宮一號重歸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後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將每日發佈有關監測預報信息。
到那時,天宮一號將燒得差不多,只剩下少部分殘骸。
落葬何方?
去年,歐洲宇航局(ESA)預計這些殘骸落地的範圍在北緯42.8度和南緯42.8度之間,相當於西班牙北部和澳大利亞南部之間的區域。
天宮一號重歸地球是一個漸進過程,穿越大氣層時逐漸加速;到距離地球100公里處高空時,開始升溫、燃燒。
澳大利亞航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博塔尼奧斯(Elias Aboutanios)告訴BBC, 天宮一號燃燒時,地球上處於夜晚的地區人們可以看到像隕石或流星一樣的發光物體在夜空劃過。
不過,地面上的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天宮一號重8.5噸,除了少數高密度的部件,比如燃料箱或火箭引擎,其他部件應該都已經在大氣層裏解體。
剩下沒有燒盡的殘片會墜落地球。歐洲宇航局太空垃圾部門負責人克雷格(Holger Krag)說,這種體積的物體通過大氣層時,落到地面的殘骸佔原來體積的大約20%-40%。
他認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機率"大致相當於一年裏兩次被雷電擊中"。
尼莫點——航天器國際公墓
衛星、空間站等結束使命後墜落地球,大部分都會燃盡,殘骸大部分會落入海洋。
通常,它們壽終正寢前仍跟地面控制中心保持通訊聯絡,它們的墜落軌道、地點、速度仍受地面控制。
殘骸被引到"海洋難抵極",又叫尼莫點,是海洋上距離陸地最遠的點,位於南太平洋,介於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大陸之間。
這片水域面積大約1500平方公里,被稱為太空飛行器和人造衛星的國際公墓。
已經安葬於此的有大約260個完成使命的空間站和衛星。
天宮一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2001年發射了運載著實驗動物的宇宙飛船,2003年第一次把宇航員送上太空,成為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具備這項技術和能力的國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升空,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天宮一號能夠承載宇航員工作數日。中國首名女宇航員劉洋2012年登上天宮一號。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在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各項既定任務後,完成使命,正式終止數據服務,進入軌道衰減期。這比預定服務延長了2年。
天宮二號空間站已經升空服役。
中國計劃到2022年把天宮三號載人空間站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BBC)
天宮即將墜地球,各國專家不擔心
據中國航天局以及歐洲空間局的最新預測,「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將在本週末前後再入大氣層燒毀。由於中國航天部門兩年前就失去了與該航天器的聯系,因此無法準確控制其落點與再入時間。航天專家表示,殘骸導致地面人員傷亡的概率極低。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最新預測,「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燒毀的時間大約在3月31日至4月4日期間。從一年前開始,載人航天辦公室就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登「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軌道狀態每週公告」;而從3月中旬起,更是每天更新軌道狀態。根據3月27日的數據,「天宮一號」的平均飛行高度只有216.2公裡,比一年前的348公裡衰減了約1/3。
同樣密切關注「天宮一號」的還有歐洲空間局。該局下屬的太空碎片辦公室正負責協調包括中國航天局在內的各國專家共同監視、預測「天宮一號」的墜落。據預測,目標航天器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大約為3月31日至4月2日之間。歐空局還指出,由於「天宮一號」的橢圓軌道傾角為42.8°,因此其最終落點必然位於北緯42.8度與南緯42.8度之間,而且在這兩條緯線附近墜落的幾率要顯著大於赤道地區;而在東西方向上,各地區的墜落概率大致相等。歐空局估計,最終墜落時,碎片將分佈在一條長數千公裡、寬數十公裡的地帶內,其中絕大部分是無人區。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太空垃圾墜落導致地面人員傷亡的案例。根據估算,被「天宮一號」碎片砸中的幾率大約相當於同一個人在一年內被閃電擊中兩次的概率。
歐空局太空碎片辦公室主任克拉格(Holger Krag)指出,長12米、重8.5噸的「天宮一號」將在再入大氣層時大部分焚毀,只有少部分碎片會最終墜落地面,總重大約在1.5噸至3.5噸之間。他強調,每年以不可控方式墜落地球的太空垃圾總重約為70~80噸。
曾經有預案,失控不再提
歐空局在一份新聞通稿中指出,「天宮一號」原本計劃是以受控墜落的方式在人跡罕至的南太平洋上空重返大氣層,但是中國航天部門在2016年3月失去了與目標飛行器的數據鏈接。
事實上,中國方面在2013年也曾透露過「天宮一號」的退役方案,即利用剩餘的燃料進行變軌,從而確保殘骸能夠落入南太平洋。不過,在此之後,中國航天局以及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再也沒有提及這一預案。在失去控制、喪失動力的情況下,現有的科技手段很難精確地預測航天器軌道高度衰減的程度。
去年5月,中國向聯合國發出照會,表示「對最終預報的隕落時間和區域,中方將及時發布有關訊息和預警,並通過外交渠道照會聯合國外空司和聯合國秘書長」。
對於退役的航天器,國際上存在一些不成文的處置慣例。中、高軌道的衛星,通常會利用最後所剩的燃料變軌至不妨礙其他航天器運行的"墳場軌道"。而包括各類飛船、空間站在內的低軌道航天器,則利用稀薄的外層大氣阻力所引起的軌道衰變,逐漸降低高度,最終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完全燒盡。為了防止殘骸墜落引發事故,大型航天器的隕落一般都會由地面控制人員謹慎選擇具體的時間和地點。2001年,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退役時,正是利用了一艘無人貨運飛船的動力,實現了可控墜毀;在飛船點火之後大約1個小時,未能燃燒殆盡的空間站殘骸落入了南太平洋的計劃水域。
美國「巨無霸」曾失控墜落澳大利亞
歐空局在新聞通稿中指出,8.5噸的「天宮一號」並非人類航天史上以不可控方式重返大氣層的最大航天器。前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美國的「阿波羅」飛船指令艙的重量都超過10噸,而1979年以不可控狀態重返大氣層的美國「天空實驗室」更是重達74噸。
美國宇航局(NASA)週二(3月27日)也在其官方網站刊文指出,雖然中國的「天宮一號」與當年「天空實驗室」的墜落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前者的重量明顯小於後者。「天空實驗室」的大部分殘骸最終墜落在澳大利亞西部的荒野中,沒有造成任何傷亡。
根據相關國際法,如果墜落航天器造成地面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應由航天器發射國負責賠償。同時,墜落到地面的殘骸也依然是航天器發射的資產,發現殘骸者有義務將其歸還。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於2011年9月29日,先後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對接。總共有6名太空人曾經進入過這一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國家航天局表示,"天宮一號"為未來的中國空間站設計以及運行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數據。2013年夏天之後,原定壽命為兩年的"天宮一號"進入超期服役階段,其攜載的科研儀器繼續向地面傳送各類數據。中國航天局還曾在2014年推出"天宮一號空間應用推廣服務平台",為國內外用戶提供各種數據服務。
2016年,天宮二號也開始在太空中服役,可供兩名航天員在其中工作,可工作的持續時間也比天宮一號更長。天宮二號的續航能力也更強。天宮系列目標飛行器主要是為中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進行準備。如果現有的國際空間站(ISS)按照預期時間在2024年退役,那麼屆時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在太空設有長期空間站的國家。不過中國計劃的空間站總重僅60噸左右,規模遠小於現有的國際空間站(240噸)。
德國之聲中文網 作者 文山
從去年開始,天宮一號殘骸將墜落何方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天宮一號2011年上天,是中國第一個空間站,服役5年,預計今年1月至4月重返地球。但在回歸途中,它與地面失聯,預定將它送入南太平洋海域的助推器無法被點燃。
它的殘骸墜地時間和地點因此變得難以預測。可以肯定的是,天空一號不會跟其他壽終正寢的空間站殘骸一起長眠南太平洋海底。
歐洲宇航局(ESA)最新估計它隕落地球的時間在3月30日至4月2日之間。
中國新華社報道則引述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預計,天宮一號重歸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後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將每日發佈有關監測預報信息。
到那時,天宮一號將燒得差不多,只剩下少部分殘骸。
落葬何方?
去年,歐洲宇航局(ESA)預計這些殘骸落地的範圍在北緯42.8度和南緯42.8度之間,相當於西班牙北部和澳大利亞南部之間的區域。
天宮一號重歸地球是一個漸進過程,穿越大氣層時逐漸加速;到距離地球100公里處高空時,開始升溫、燃燒。
澳大利亞航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博塔尼奧斯(Elias Aboutanios)告訴BBC, 天宮一號燃燒時,地球上處於夜晚的地區人們可以看到像隕石或流星一樣的發光物體在夜空劃過。
不過,地面上的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天宮一號重8.5噸,除了少數高密度的部件,比如燃料箱或火箭引擎,其他部件應該都已經在大氣層裏解體。
剩下沒有燒盡的殘片會墜落地球。歐洲宇航局太空垃圾部門負責人克雷格(Holger Krag)說,這種體積的物體通過大氣層時,落到地面的殘骸佔原來體積的大約20%-40%。
他認為,被天宮一號殘骸擊中的機率"大致相當於一年裏兩次被雷電擊中"。
尼莫點——航天器國際公墓
衛星、空間站等結束使命後墜落地球,大部分都會燃盡,殘骸大部分會落入海洋。
通常,它們壽終正寢前仍跟地面控制中心保持通訊聯絡,它們的墜落軌道、地點、速度仍受地面控制。
殘骸被引到"海洋難抵極",又叫尼莫點,是海洋上距離陸地最遠的點,位於南太平洋,介於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大陸之間。
這片水域面積大約1500平方公里,被稱為太空飛行器和人造衛星的國際公墓。
已經安葬於此的有大約260個完成使命的空間站和衛星。
天宮一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2001年發射了運載著實驗動物的宇宙飛船,2003年第一次把宇航員送上太空,成為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具備這項技術和能力的國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升空,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天宮一號能夠承載宇航員工作數日。中國首名女宇航員劉洋2012年登上天宮一號。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在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各項既定任務後,完成使命,正式終止數據服務,進入軌道衰減期。這比預定服務延長了2年。
天宮二號空間站已經升空服役。
中國計劃到2022年把天宮三號載人空間站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BBC)
天宮即將墜地球,各國專家不擔心
據中國航天局以及歐洲空間局的最新預測,「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將在本週末前後再入大氣層燒毀。由於中國航天部門兩年前就失去了與該航天器的聯系,因此無法準確控制其落點與再入時間。航天專家表示,殘骸導致地面人員傷亡的概率極低。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最新預測,「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燒毀的時間大約在3月31日至4月4日期間。從一年前開始,載人航天辦公室就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登「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軌道狀態每週公告」;而從3月中旬起,更是每天更新軌道狀態。根據3月27日的數據,「天宮一號」的平均飛行高度只有216.2公裡,比一年前的348公裡衰減了約1/3。
同樣密切關注「天宮一號」的還有歐洲空間局。該局下屬的太空碎片辦公室正負責協調包括中國航天局在內的各國專家共同監視、預測「天宮一號」的墜落。據預測,目標航天器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大約為3月31日至4月2日之間。歐空局還指出,由於「天宮一號」的橢圓軌道傾角為42.8°,因此其最終落點必然位於北緯42.8度與南緯42.8度之間,而且在這兩條緯線附近墜落的幾率要顯著大於赤道地區;而在東西方向上,各地區的墜落概率大致相等。歐空局估計,最終墜落時,碎片將分佈在一條長數千公裡、寬數十公裡的地帶內,其中絕大部分是無人區。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太空垃圾墜落導致地面人員傷亡的案例。根據估算,被「天宮一號」碎片砸中的幾率大約相當於同一個人在一年內被閃電擊中兩次的概率。
歐空局太空碎片辦公室主任克拉格(Holger Krag)指出,長12米、重8.5噸的「天宮一號」將在再入大氣層時大部分焚毀,只有少部分碎片會最終墜落地面,總重大約在1.5噸至3.5噸之間。他強調,每年以不可控方式墜落地球的太空垃圾總重約為70~80噸。
曾經有預案,失控不再提
歐空局在一份新聞通稿中指出,「天宮一號」原本計劃是以受控墜落的方式在人跡罕至的南太平洋上空重返大氣層,但是中國航天部門在2016年3月失去了與目標飛行器的數據鏈接。
事實上,中國方面在2013年也曾透露過「天宮一號」的退役方案,即利用剩餘的燃料進行變軌,從而確保殘骸能夠落入南太平洋。不過,在此之後,中國航天局以及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再也沒有提及這一預案。在失去控制、喪失動力的情況下,現有的科技手段很難精確地預測航天器軌道高度衰減的程度。
去年5月,中國向聯合國發出照會,表示「對最終預報的隕落時間和區域,中方將及時發布有關訊息和預警,並通過外交渠道照會聯合國外空司和聯合國秘書長」。
對於退役的航天器,國際上存在一些不成文的處置慣例。中、高軌道的衛星,通常會利用最後所剩的燃料變軌至不妨礙其他航天器運行的"墳場軌道"。而包括各類飛船、空間站在內的低軌道航天器,則利用稀薄的外層大氣阻力所引起的軌道衰變,逐漸降低高度,最終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完全燒盡。為了防止殘骸墜落引發事故,大型航天器的隕落一般都會由地面控制人員謹慎選擇具體的時間和地點。2001年,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退役時,正是利用了一艘無人貨運飛船的動力,實現了可控墜毀;在飛船點火之後大約1個小時,未能燃燒殆盡的空間站殘骸落入了南太平洋的計劃水域。
美國「巨無霸」曾失控墜落澳大利亞
歐空局在新聞通稿中指出,8.5噸的「天宮一號」並非人類航天史上以不可控方式重返大氣層的最大航天器。前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美國的「阿波羅」飛船指令艙的重量都超過10噸,而1979年以不可控狀態重返大氣層的美國「天空實驗室」更是重達74噸。
美國宇航局(NASA)週二(3月27日)也在其官方網站刊文指出,雖然中國的「天宮一號」與當年「天空實驗室」的墜落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前者的重量明顯小於後者。「天空實驗室」的大部分殘骸最終墜落在澳大利亞西部的荒野中,沒有造成任何傷亡。
根據相關國際法,如果墜落航天器造成地面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應由航天器發射國負責賠償。同時,墜落到地面的殘骸也依然是航天器發射的資產,發現殘骸者有義務將其歸還。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於2011年9月29日,先後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神舟九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對接。總共有6名太空人曾經進入過這一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國家航天局表示,"天宮一號"為未來的中國空間站設計以及運行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數據。2013年夏天之後,原定壽命為兩年的"天宮一號"進入超期服役階段,其攜載的科研儀器繼續向地面傳送各類數據。中國航天局還曾在2014年推出"天宮一號空間應用推廣服務平台",為國內外用戶提供各種數據服務。
2016年,天宮二號也開始在太空中服役,可供兩名航天員在其中工作,可工作的持續時間也比天宮一號更長。天宮二號的續航能力也更強。天宮系列目標飛行器主要是為中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進行準備。如果現有的國際空間站(ISS)按照預期時間在2024年退役,那麼屆時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在太空設有長期空間站的國家。不過中國計劃的空間站總重僅60噸左右,規模遠小於現有的國際空間站(240噸)。
德國之聲中文網 作者 文山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