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Z世代」如何重新定義工作


19歲的丹·米勒(Dan Miller)在倫敦讀商科。

他也是一家社交媒體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希望到2022年能吸引500萬英國年輕人。

這家公司名叫Young Professionals UK,目前已經面向英國400所學校和大學開放。

"我們的使命是成為下一個LinkedIn,不過是面向學生的。他們不想用LinkedIn——跟他們風格不符。"他說。

該公司兩年前利用一筆創業獎學金創辦,去年創收4.5萬英鎊(6.3萬美元),另外還獲得了5萬英鎊投資。米勒在英國有3個辦事處,聘用了10名員工,還與巴克萊(Barclays)、畢馬威(KPMG)、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和歐萊雅(L'Oreal)展開了合作,這些公司都希望從這款應用中招募員工。

他是最年輕一代創新者的典型代表,這些人將定義我們今後幾年的工作方式。

後千禧一代員工

很難給Z一代確定具體的年齡範圍,因為不同專家對他們的描述各有差異。但大致來看,這批人中年齡最大的大約22歲,其中一些已經開始離開學校,工作賺錢。

Z一代也稱iGen,他們的成員開始取代千禧一代,成為職場中最年輕的成員。年齡最大的千禧一代大概已經35歲——有的經營大型企業,有的成為企業中層,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職場生活產生的影響。

很快,Z一代的觀念和習慣也將塑造和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但具體如何塑造?如何改變?

"屏幕動物"

這一代人伴隨社交媒體一同長大,他們親眼看著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從YouTube上身份卑微的網紅一步步成長為國際巨星。社交媒體的重要性怎麼誇大都不過分——無論是從它對Z一代的塑造方式,還是Z一代通過使用它來重塑職場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

"這一代人成長過程中主動把握了很多創業機會——方式多種多樣,如果你成長過程中在Instagram上好好經營自己的個人形像,那就更容易把自己視作一個個人品牌,而不是組織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紐約大學商科教授阿倫·桑達拉拉簡(Arun Sundararajan)說。

米勒也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社交媒體有很大影響——我們看到的一切都很有衝擊力,讓我們認為,'我也可以創辦自己的公司。'"

他的觀點不難理解:光是在YouTube上,就有很多年輕人創辦了自己的業務,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測評化妝品,有的製作黏膠(後來還寫了一本書),有的給運動鞋開箱,還有的讓陌生人觀看自己打遊戲。

對於這一代人來說,靈活工作制和零工經濟一直都是他們的職業選擇,所以利用網上的大量粉絲賺錢也成為眾多"微創業"公司中的一種,甚至取代了傳統的職業路徑。

"這將成為第一代主動把微創業職位作為主要謀生方式的人,而不再單純地眼於穩定的全職工作。"桑達拉拉簡說,"其中的'創業'一詞是重要的差異所在。"

但聖地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iGen》一書的作者簡·特文格(Jean Twenge)表示,給Z一代貼上"創業"的標籤是個常見的錯誤。《iGen》是一本關於後千禧一代的書,重點是介紹美國的年輕人,以及他們成年後可能的樣子。

"他們顯然很有上進心。"特文格說,"有的時候是因為恐懼或野心而上進,並不僅僅是因為想要冒險。"

她的書引用了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一項研究:2015年,超過55%的美國高中生在畢業那一年表示自己"願意加班"——創下1993年以來的最高記錄。2016年,只有37%的大學生認為"成功自主創業"很重要,1984年時,同齡人的這一比例為50%。

這是這一代成長於大衰退時期的人所秉承的思維。"千禧一代成長於經濟繁榮時期,認為(生活和職場中的)一切都很簡單。"特文格說,"iGen並沒有這種錯覺。"

找工作

代際人口統計研究公司Center for Generational Kinetics總裁詹森·多西(Jason Dorsey)表示,在這最年輕的一代人尋找潛在僱主的過程中,社交媒體也扮演重要角色,智能手機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這是一個了解僱主的透鏡——甚至跟千禧一代還不一樣,他們是不得不適應社交媒體。"多西說。

但Z一代認為Skype絲毫沒有未來感,在他們看來,通過掌上設備跟世界另一端的人面對面聊天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他們與工作中即將使用的移動技術幾乎存在一種精神層面的聯繫。

"我們對僱主說,如果不能通過移動設備申請工作,那就不會有Z一代申請。"多西說。

順便說一下,丹·米勒的應用,就是那款"面向年輕人的LinkedIn"也融入了大量社交媒體元素。申請者可以上傳視頻簡歷,還有一項即將推出的功能方便用戶與目標公司的現任或前任員工展開即時聊天。

"他們不可能不知道YouTube。"多西說,"對他們來說,職業發展應該像YouTube一樣,而不是像活頁夾一樣。視頻非常重要。"

桑達拉拉簡開玩笑說,這一代人小的時候,大人就拿著發光的智能設備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而不再使用一串閃閃發光的鑰匙。曼徹斯特大學組織心理學教授凱利·庫珀(Cary Cooper)給他們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屏幕動物"。

"他們都以科技為導向,他們能夠考慮人工智能如何為其提供幫助,而不會感到恐懼。"庫珀說。

新加坡南洋商學院副教授特雷沃·餘(Trevor Yu)也認同這種看法。

"預計勞動力的適應性將會提升。"他說,"他們能夠適應技術的變化,以及人們的工作方式。沒有邊界的工作特性跟這代人的關係也更大,行政控制、時間邊界和物理邊界這些定義過去一個世紀的因素也將變得更不相關。"

文化變化

專家表示,儘管看到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埃文·斯皮格爾(Evan Spiegel)這樣的科技巨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目睹YouTube網紅文德森·奴尼斯(Whindersson Nunes)和Yuya的成名之路,但Z一代可能仍然更加務實和厭惡風險。

例如,他們希望避開繁重的助學貸款,這種貸款已經導致數以百萬計二、三十歲的人無法買房。

"他們拿到了學位,浪費了5萬美元到大學做一些他們並不感興趣的事情。"米勒說。

很多年輕人可能都想加入一家跟他們的價值觀有聯繫的公司。從種族、LGBTQ(性少數群體)和很多方面來看,Z一代是迄今為止最多元化的一代。"他們希望組織從下到上都能更加多元化。"多西說。

在推文和即時狀態更新的世界里長大的他們,很擅長簡潔的表達,也很懂得分享觀點,而且會把這些內容放到網上去,希望改變些什麼。他們知道互聯網裏裏外外的力量,而且希望把這種技能引入職場。

"我會張開口說話,改變事情。"庫珀提到Z一代的心態時說,"這是非常善於觀察的一代人,他們希望看到父母那一代人,或者哥哥姐姐那一代人的結果。"

光明的未來

18歲的米希爾·加裏梅拉(Mihir Garimella)是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實驗室工作,還組織了全美規模最大的黑客松活動之一。他目前的項目是設計自動無人機,可以飛往沙漠等人類無法前往的地區。

他的很多獨立形成的觀點跟專家對Z一代的認識不謀而合,包括他們的特點以及他們對職場的影響。

是否願意努力工作?回答:"這些東西我都能通過谷歌搜索學到,但我很喜歡上課,因為這可以親身實踐。我喜歡教授。我這個年齡的人都很務實:'怎樣才能實際應用?'"

是否厭惡風險?回答:"像扎克伯格那樣的輟學生相信他們做的東西能夠流行起來,並且取得成功。但大學的環境可以延伸這條跑道。"

是否為了更崇高的理想?回答:"我的夢想是創造一個能夠改善數十億人生活的東西——就像谷歌那種。"

雖然加裏梅拉和米勒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似乎屬於個例,但他們仍然代表了專家為其同齡人確定的主要特徵。他們都很有上進心,而且懂得計算風險,知道如何通過努力來開發技術和社交媒體補充品,從而放大自己的才華和信息。

"X一代的父母告訴他們:'我們不想讓你最終像千禧一代一樣。你需要更努力地工作,要更加自立。你要依靠自己取得成功。'"多西說。

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數據,如果有人能做成事情,那就非他們莫屬。

(BBC)布萊恩·盧福金 (Bryan Lufkin)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