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 一個偶像的終結

又一位新人坐上了德意志銀行「大掌櫃」的座椅。人們又一次指望,一切都會好轉。德國之聲記者Henrik Böhme認為,新人的任務是:拯救銀行。

時間相距尚不足3年。也是一個星期天,7月的第一個週日。德國正以東道主身份在巴伐利亞的埃爾茂(Elmau)舉行G7峰會。媒體的興趣集中在了這個超級事件上。就在這時,法蘭克福傳出一個爆炸性新聞,德意志銀行總裁安舒‧賈恩(Anshu Jain),一名優雅的印度裔英國人,不得不另謀高就。之後又來了一名英國人。約翰‧克賴恩(John Cryan)。與賈恩全然相反,他更像是一名憤懣的工人,在德銀"雙子星"大樓裡,人們也因此在背後稱他作"Mr. Grumpy"(易發脾氣的陰郁先生)。將克賴恩延攬過來的是保羅‧阿赫萊特納(Paul Achleitner),監事會主席。兩位先生相知有年,彼此尊重。

克賴恩一頭扎進工作,不顯山露水;數月時間裡,外界看不到哪怕是他的一張現時圖片。這個英國人揮起鐵掃帚清賬,不惜承受近70億歐元的創紀錄損失。戰略重新調整,董事會成員幾乎全部調換。他排除了真正巨大的攔路石,首當其沖的是在美國的昂貴的法律糾紛。不妨只簡短回憶一下那個炎熱的2016之秋:事涉140億美元罰款。若真遭罰,銀行必定一蹶不振。柏林已出現有關國家施救的討論。這最可怕的情景未成為現實,這就是克賴恩的勞績。

不走運的人

他一再請求大家要有耐心:處理過去犯下的眾多錯誤,需要時間。糟糕的是:很多其它銀行也曾干過壞事,也得交納巨額罰金,而這些銀行,尤其是美國各大銀行,再度賺得盆滿缽滿,德意志銀行卻在國際排名表上繼續下滑。曾有心爭取的全球老大地位已永遠從德意志銀行的視野中消失。

外人無法確定克賴恩和監視會主席阿赫萊特納徹底鬧翻的準確時間。不過,可能是在2017年聖誕節前夕。當時,情況已經明了,克賴恩將連續第三年不能給銀行帶來盈利。雖然川普的稅改是使原本的盈餘成了虧損的原因,然而,誰又會對這一點感興趣!顯然,阿赫萊特納在總體上就對克賴恩的作為不滿意。僅舉一例:因英國退歐而導致4000名投資銀行家遷離倫敦(大多數人應轉往法蘭克福)事宜幾無進展。誠然,鑑於當事人90%來自英國,這也就不奇怪了。對此需負責者:克賴恩。

回歸柢根?

於是,重又有一個德國人晉升為德意志銀行總裁-克裡斯蒂安‧澤溫(Christian Sewing)。此人30年前開始在德意志銀行比勒菲爾德(Bielefeld)一家分行做學徒。他現在的這份差事,沒人會羨慕。頗有幾個大股東此前就已認為,澤溫根本就還缺乏座上第一把交椅的足夠資質。這可不是人們可稱之為信任的體現。但這一點也已瞭然:隨著這一人事決定,監事會主席阿赫萊特納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對銀行的未來戰略指向不會沒有影響。也就是說,終究還是會少一點投資銀行業務,多一點本國市場上的面包和黃油生意?成為一家更名副其實的"德國"銀行?

陷阱正在這裡等著這位新人。銀行高層又將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尋找對新的戰略,而此時競爭對手們卻越跑越遠。國內市場亦絕非易事。德國國內有1600多家銀行。很多銀行早已熟諳對中小企業生意融資的業務模式,沒人會翹首以待德意志銀行的專家們。若涉及合並或企業收購,德國各大康采恩也早就在尋找其它銀行。

德意志銀行,德國經濟曾經的偶像和融資者,早就把自己萎縮至普通尺寸了。該銀行的股值儼然是笑話,形象亦一落千丈。這家銀行成了待並購候選對象,而且還沒人要。下一個要丟烏紗帽的,非阿赫萊特納莫屬。一家德國銀行,淪入此種境地,沒人會要。阿赫萊特納曾有足夠的時間,改變這一點。而他什麼也沒實現。

德國之聲中文網 作者 Henrik Böhme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