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偉大神廟的搬遷偉業


位於埃及南部的古老努比亞山谷(Nubian Valley)有一座依崖鑿建的阿布辛貝巨型神廟,神廟深處別有洞天。殿中的高大廊柱上刻著戰爭場景的藝術浮雕,柱頂的天花板下畫著張開翅膀的禿鷲。殿內上下各處的象形文字描述著古埃及第十九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Pharaoh Ramses II)時代的顯赫戰功。正是這位法老修建、裝飾了這座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貝神廟。神廟外,聳立著四座法老神像,神像面朝日出的東方,目光投向一片清澈通透的湖水。

這著實是值得一看的壯美盛景。然而,若是歷史稍被改寫,神廟便可能不是今日的模樣,而是被湖水淹沒。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若阿布辛貝巨型神廟沒有被保護起來,維也納歷史中心區、吳哥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的其他世界歷史遺產,只能出現在歷史書裏。

高端體驗式旅遊策劃公司地理探險公司(Geographic Expeditions, GeoEx)的全球銷售總監基汀(Kim Keating)說:"埃及在保護古神廟群方面做得很好。"她還補充道, 阿布辛貝神廟內柔和的光線照亮了室內的藝術作品;牆壁上的塗鴉是早期入侵者留下的,記錄了埃及被佔領的那個時代;整座神廟面朝著一片美麗的湖水,湖面廣闊橫無際涯,神廟宛如俯視著汪洋大海;壯觀無比!

北非的努比亞山谷橫跨埃及南部與蘇丹北部邊境地區,是地處偏遠的一片沙漠地帶,其間星星點點地分佈著棕櫚搖曳的綠洲與季節性河流。這裏是偉大的尼羅河的重要河段,尼羅河從這裏流經阿斯旺,一路奔流向首都開羅。在古代,這是一片財富與資源的沃土,由法老王統治的土地。他們中的多位統治者修築了金字塔、紀念碑石與神廟,以彰顯自身無上的權力。阿布辛貝神廟群,建於公元前十三世紀,建造工期約20年,美輪美奐,屹立至今。在巨型的阿布辛貝神廟旁邊還有一座規模稍小的神廟,這是為了紀念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妮菲塔莉(Nefertari,另譯奈菲爾塔利)而建造的。

基汀說,她第一次親眼看到這些宏偉的神廟群時驚嘆不已。而當她得知這些神廟是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由一隊國際工程專家切割成一塊塊再分批運送過來組裝才移至這裏時,她更感覺無比震撼。這群專家將神廟群整體遷移至高出原先遺址60餘米的高地上,使他們免遭上漲的尼羅河的破壞。上文中基汀說到的那片湖是納賽爾湖(Lake Nasser),它覆蓋的面積高達5,250平方公里,這片水域是努比亞山谷水位上升所形成的水庫。五十多年前,這片湖並不存在。

她還說道,"這一切完成得如此盡善盡美。我對它的讚嘆可謂溢於言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項"努比亞行動計劃"(Nubia Campaign)開始於1960年。那時候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 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與敘利亞聯合組成的泛阿拉伯國家,於1961年12月26日解散)當局在阿斯旺城外的尼羅河流域建起一個新的水壩。新的水壩一方面能夠提升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灌溉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夠極大地提高埃及水力發電的產量。但上漲的水位也會使精美的阿布辛貝神廟群在幾年內被全部淹沒。

為了保護古遺跡,使它們免遭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該機構成立於1945年,其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為了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之間合作,對和平作出貢獻,避免世界大戰的再次爆發)發起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國際聯合救援行動。而正是這次行動促進了世界遺產名錄的誕生,也由此保護並推廣了目前世界上共1073項文化、自然及復合遺產。

基汀還說道:"參觀阿布辛貝神廟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正是因為它才促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決議。但來了以後我完全能搞懂背後的緣由。這種環境、這段歷史……這裏就是一個注定令人驚嘆不已的地方!"

但是,這個重大遷移計劃的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部主任兼世界遺產中心負責人羅斯勒博士(Dr Mechtild Rössler)說:"這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程!我很懷疑這個項目擱在今天是不是還能做成,因為會有許多質疑之聲,比如這樣大規模的工程對地區生態和當地社將會造成何種影響之類。"

"努比亞行動計劃"正式開始於1963年11月。由諸多水文學家、工程師、考古學家及其他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執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該項行動,他們將兩座神廟一一分解,切割成精確的塊狀(阿布辛貝勒神殿被切割成807塊,而稍小的菲萊神殿則切割拆成235塊)。每一塊都被仔細編號,運送到高處,再在一座專門製作的山坡面上重新組裝恢復壯觀原貌。工作人員們甚至採用最先進最精確的測算手段,以還原與原址一模一樣的太陽光射入路線,從而確保每年兩次——2月22日(拉美西斯二世的登基日)及10月22日(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日出時的陽光能夠神奇地以特定的角度穿過狹隘的神廟門口,照進神殿最深處,並且恰好只照亮拉美西斯二世神像以及旁邊的其他兩座神像的臉。1968年9月,這場浩大的工程宣告完工,當地舉行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竣工慶典。

羅斯勒博士說:"阿布辛貝勒神廟的保護項目正是展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科學與教育——三者交匯共同發揮作用的最佳案例。"

的確,這個項目是考古工程學家們面臨的史上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試想,如此浩大的工程竟是在一片人跡罕至又氣候異常悶熱的地方開展。再回想看看,這一切是多麼不可思議。但也正是如此,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充分證明了自身統合資源的能力,他們是一個銳不可擋的組織。

"完成這樣一項浩大而繁複的工程也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意識到了自身具備了三種能力,"羅斯勒博士這樣說道。"首先是有能力召集到全球最厲害最頂尖的人和團隊;其二是能夠確保超過一百多個成員國彼此通力合作(1960年時成員國大約是100個左右,目前有195個成員國和10個凖會員國);第三則是發動國際社會的力量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來共同保護世界遺產。"

她說:"我們深知,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完成這個使命。"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乘勝前進,持續發起人類歷史遺產拯救行動計劃,包括迄今仍在繼續中的"威尼斯保護行動"(威尼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幾乎要被洪水吞沒)。1965年,在美國聯邦首都華盛頓舉行的一次白宮會議上,會上倡議設立"世界遺產信託基金",呼籲持續保護世界上"最傑出的自然風景區與文化遺產"。幾年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也發表了類似的提議。直到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會議,整合了兩份草案,並通過《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決議同等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如今,世界上的很多處世界遺產,如墨西哥帝王蝴蝶生態保護區(Monarch Butterfly Biosphere Reserve)、德國施瓦本汝拉山脈(Swabian Jura)中的遠古洞穴與冰河時代藝術、南非羅本島博物館(因島上監獄曾在南非種族隔離時代長期關押前南非領袖納爾遜•曼德拉而聞名)等,都因"努比亞行動計劃"開創先河而被更好地保護起來。該計劃也成為後續保護全球各地世界遺產的"精細化"範本。對一些連年受戰火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如伊拉克、也門、埃塞俄比亞等,這樣的行動更具意義。十多年前,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努力下,高24米、重達160噸的阿克蘇姆方尖碑(Obelisk of Axum,又稱羅馬石碑)從意大利被運送回埃塞俄比亞。這塊巨型石碑是1937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在征服埃塞俄比亞後將它作為戰利品運到羅馬的。

羅斯勒博士補充道,"於埃塞俄比亞民眾來說,將這塊石碑歸還並讓它重新屹立在阿克蘇姆城,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埃塞俄比亞人民需要他們的歷史遺產。不論是自然災害,還是戰爭……我們都不能任其奪走他們的遺產。"

在"努比亞行動計劃"工程完工近五十年後的今日,阿布辛貝神廟群雖地處偏遠,卻成為全球遊客爭相遊覽的勝地。清澈的納塞湖以其清水垂釣和鱷魚群而聞名。但努比亞山谷最引人入勝的景觀必定還是阿布辛貝神廟群。三千年來,它都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標誌性建築而存在著,同時它也是一座後世保護地球遺產的豐碑。若非各方努力,它可能全然是另外一幅模樣。

羅斯勒博士說:"神廟若是沒被遷移的話,人們其實也還是可以參觀的,不過就是在水下而已。遊客需要浮潛或者潛水去看,但因為有鱷魚出沒,或者必須乘搭有玻璃底的船隻,透過玻璃往下觀賞。"

(BBC)勞拉•科麗尼爾 (Laura Kiniry)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