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億年前,浩瀚太空裏兩顆遊蕩的星球相遇、相擁,金石迸裂火光繽紛……碰撞的結晶四散。這是解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理論對太陽系最初1000萬年間星際事件的一種推測。
這種推測描述了原行星以及它們的碰撞、消失,但從來沒有找到碰撞產生的殘骸,數十億年前是否存在過這種「失蹤」的行星,遂成宇宙歷史懸疑。
現在,瑞士科學家聲稱找到了破解這個懸疑的證據。論文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旗下《自然通信》上。
10年前,非洲蘇丹北部的努比亞沙漠,許多隕石碎片自天而降。後來人們在這些天外來客粗糙的巖石表層下發現了寶石。
它們是一塊太空隕石穿越地球大氣層時炸裂後的碎片。
2018年4月,《自然通信》上一篇研究報告稱,嵌鑽隕石的母體是一顆數十億年前的原行星。
根據現在普遍接受的說法,太陽系形成於大約46億多年前。學者們認為,原行星碰撞的場景發生在最初1000萬年。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學者奈比埃(Farhang Nabiei)和課題組成員認為,努比亞沙漠裏隕石裏的寶石,是"第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種龐大的原行星曾經存在,後來在劇烈碰撞中消失。
他們認為,這些天上掉下來的寶石,正是一顆失蹤原行星的殘骸。
一顆原行星在只有1000萬年歷史的太陽系遊蕩,後來跟別的星球發生劇烈碰撞,金石迸裂,化作萬千碎片。在這個過程中,高壓高溫促成了寶石。
其中一塊寶石隕星飛往地球,在非洲蘇丹北部上空37公里處爆炸,碎片灑落努比亞沙漠。
那天是2008年10月7日。這顆寬約4米的隕石被命名為2008TC3。
後來陸續斂集了大約50個隕石碎片,直徑從1厘米到10厘米不等。它們散落的區域有一個火車站,叫第六站(Station Six),阿拉伯語是阿爾瑪哈塔·西塔(Almahata Sitta),所以被統一冠名為第六站隕石。
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第六站隕石裏可以看到寶石生成過程中摻進去的夾雜礦物成分,包括鉻鐵礦,磷酸鹽和硫化物。
這些礦物質僅能在相當於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約20萬倍的壓強下形成,因此這些隕心鑽石可能在體積相當於水星或更大的原行星核心附近形成。
奈比埃和課題組成員認為,這些夾雜成分的組成和形態特徵表明,只有像火星或水星體積那麼大的星球碰撞時才足以產生如此"點石成鑽"的壓強。
2008 TC3隕石碎片叫"橄輝無球粒隕石(ureilites),它們佔隕石、隕鐵等撞擊地球的天體的總量不到1%。
奈比埃和課題組成員推斷,可能地球上所有的橄輝無球粒隕石都來自「失蹤」的原行星。
他們的研究為星雲假說模型之一所描述的「失蹤」的大行星提供了重要證據。
星雲假說理論最早是18世紀由康德、拉普拉斯等科學家提出,基本觀點是太陽系由一團星雲逐漸演變而成。隨著科技發展,星雲假說出現多種版本,但核心不變。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課題組的研究報告總結:"(在太陽系形成後的頭幾百萬年裏)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很常見,它們抑或聚合成更大的行星,抑或跟太陽相撞,或者被逐出太陽系。「
努比亞沙漠裏的那些天外來的寶石,則「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橄輝無球粒隕石的母體就是在碰撞中粉身碎骨的一顆巨大的'失蹤『行星」。
(BBC)
這種推測描述了原行星以及它們的碰撞、消失,但從來沒有找到碰撞產生的殘骸,數十億年前是否存在過這種「失蹤」的行星,遂成宇宙歷史懸疑。
現在,瑞士科學家聲稱找到了破解這個懸疑的證據。論文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旗下《自然通信》上。
10年前,非洲蘇丹北部的努比亞沙漠,許多隕石碎片自天而降。後來人們在這些天外來客粗糙的巖石表層下發現了寶石。
它們是一塊太空隕石穿越地球大氣層時炸裂後的碎片。
2018年4月,《自然通信》上一篇研究報告稱,嵌鑽隕石的母體是一顆數十億年前的原行星。
根據現在普遍接受的說法,太陽系形成於大約46億多年前。學者們認為,原行星碰撞的場景發生在最初1000萬年。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學者奈比埃(Farhang Nabiei)和課題組成員認為,努比亞沙漠裏隕石裏的寶石,是"第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這種龐大的原行星曾經存在,後來在劇烈碰撞中消失。
他們認為,這些天上掉下來的寶石,正是一顆失蹤原行星的殘骸。
一顆原行星在只有1000萬年歷史的太陽系遊蕩,後來跟別的星球發生劇烈碰撞,金石迸裂,化作萬千碎片。在這個過程中,高壓高溫促成了寶石。
其中一塊寶石隕星飛往地球,在非洲蘇丹北部上空37公里處爆炸,碎片灑落努比亞沙漠。
那天是2008年10月7日。這顆寬約4米的隕石被命名為2008TC3。
後來陸續斂集了大約50個隕石碎片,直徑從1厘米到10厘米不等。它們散落的區域有一個火車站,叫第六站(Station Six),阿拉伯語是阿爾瑪哈塔·西塔(Almahata Sitta),所以被統一冠名為第六站隕石。
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第六站隕石裏可以看到寶石生成過程中摻進去的夾雜礦物成分,包括鉻鐵礦,磷酸鹽和硫化物。
這些礦物質僅能在相當於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約20萬倍的壓強下形成,因此這些隕心鑽石可能在體積相當於水星或更大的原行星核心附近形成。
奈比埃和課題組成員認為,這些夾雜成分的組成和形態特徵表明,只有像火星或水星體積那麼大的星球碰撞時才足以產生如此"點石成鑽"的壓強。
2008 TC3隕石碎片叫"橄輝無球粒隕石(ureilites),它們佔隕石、隕鐵等撞擊地球的天體的總量不到1%。
奈比埃和課題組成員推斷,可能地球上所有的橄輝無球粒隕石都來自「失蹤」的原行星。
他們的研究為星雲假說模型之一所描述的「失蹤」的大行星提供了重要證據。
星雲假說理論最早是18世紀由康德、拉普拉斯等科學家提出,基本觀點是太陽系由一團星雲逐漸演變而成。隨著科技發展,星雲假說出現多種版本,但核心不變。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課題組的研究報告總結:"(在太陽系形成後的頭幾百萬年裏)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很常見,它們抑或聚合成更大的行星,抑或跟太陽相撞,或者被逐出太陽系。「
努比亞沙漠裏的那些天外來的寶石,則「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橄輝無球粒隕石的母體就是在碰撞中粉身碎骨的一顆巨大的'失蹤『行星」。
(BBC)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