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探礦與上世紀美國中情局的一場陰謀

  • 格洛瑪勘探者號 (The Hughes Glomar Explorer)假裝在探索能否在深海採礦。登上這艘大船,船員們的真正目標是尋找一艘失蹤的蘇聯潛艇。
  • 休斯——一個富有而能說會道的億萬富翁成了這項計劃的一部分(圖為休斯,1952年資料照片)。
  • 美國中情局特工夏普攝於格洛瑪勘探者號上。
  • 格洛瑪勘探者號有一個秘密空間,本來計劃用來隱藏找到的潛艇,但計劃失敗。
  • 奇瓦坐在有空調的船艙內,通過操縱桿來控制一台房子大小的機器。
  • 奇瓦動動指尖,就可以遠程控制機器。如果工作按計劃在明年開始,奇瓦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上第一座深海礦場鑿破巖石的人。
  • 奇瓦的計劃是引導採礦機的鋼齒逐一搗毀海底熱泉,並將其碾碎。

  • "我們還真採集到了一些錳結核,"他回憶說,這很幸運,因為蘇聯間諜日夜值守,有一次甚至湊到跟前來偷聽美國人的談話。

    "我們發現他們靠近時,就開始談論錳結核,比如'這一塊不錯',聽起來像是我們在檢查錳結核。"

    另一件麻煩事出現了。執行計劃需要風平浪靜的天氣,只有夏天才可能。然而在1974年夏天,計劃即將開始時,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正在莫斯科出席一個和平調解峰會。

    如果在這個關頭髮現盜竊蘇聯潛艇可就糟了,所以尼克森堅持,必須在他離開蘇聯後才能實施計劃。那是7月3日。格洛瑪勘探者號已經就位,第二天絞車就轉動起來。

    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夏普回憶,泵和連接鋼管接連破碎。船承受著巨大的震動,「打撈車」在「海浪中前後搖擺,不停撞擊船體」。但在7月30日,夏普看到了水下攝像機傳回的潛艇的畫面,還有「幾十隻爬行的蟹狀甲殼動物」和一條看起來像鯊魚的大白魚。

    不可思議的是,巨型鋼爪成功抓住了潛艇。但災難也隨之襲來。在將潛艇吊起時,由於壓力過大,一隻鋼爪折斷,潛艇又滑回了海底。

    最終只有潛艇的前部被打撈上來。發現了6具蘇聯潛艇水兵的屍體,後來舉行了正式的海葬。但從未發現核彈和電碼本。

    中情局的官方歷史聲稱,這次行動是冷戰期間最大的間諜行動之一。而這一行動耗資巨大,很快就有人對它的價值產生了質疑。一年後,一些聳人聽聞的細節被公之於眾,繼續打撈的計劃被擱淺。

    正如夏普所說,深海採礦這一假像被戳穿,讓其他礦業公司和一些聯合國外交官都「猝不及防」,這些外交官正在就未來海洋礦物權利進行談判。股價在一片譴責聲中大跌。

    深海採礦的理念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但其實這也證明,有了巧妙的工程和慷慨的預算,深海採礦是可以實現的。「確實很難,但我們證明了這是可以做到的,」夏普說。

    採礦人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一個停滿船隻的港口裏,奇瓦(Leslie Kewa)坐在有空調的船艙內,通過操縱桿來控制一台房子大小的機器。距中情局偽裝海底採礦已經快半個世紀,而他要將其變成現實。

    奇瓦來自巴布亞新磯內亞偏遠高原地區的一個村莊,他體格健壯,面色和藹。在這個極端貧窮的國家,他的成長環境相對安逸,因為他的父親和家族的其他男性都在礦業工作。奇瓦成了操作大型設備的一名專家。

    但眼前的這台機器與眾不同,它的旋轉鋼齒具有破壞力,威力幾乎同等於電影《瘋狂的麥克斯》(Mad Max )裏的裝備,它可以應有在人類無法企及的地方。

    奇瓦動了動指尖,發出第一個指令,機器碾碎了外面的土地,他承認有點害怕。

    他正在通過這些初步嘗試來學習遠程控制機器,閉路電視向他展示巨型鋼軌一步一步前進的方向。"我習慣了機器在我手中的感覺,所以依賴設備和螢幕對我來說很難,"奇瓦說。

    但他別無選擇。 這台機器很快就會在約2公里(1英里)深的漆黑海底中部署,而不是應用在陸地上露天礦場的巨大礦井中。

    如果工作按計劃在明年開始,奇瓦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上第一座深海礦場鑿破巖石的人。

    這個計劃由加拿大的鸚鵡螺礦業公司(Nautilus Minerals)運營,指揮船停泊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的熱帶海域。 三台大型機器將被安置到海底火山的斜坡上。

    在那裏,這些機器會見識到海底熱泉中被覆蓋的綿延的海牀。這些奇怪扭曲的煙囪狀物體是由巖石中噴出的沸水形成的。

    和多數海底熱泉一樣,這片區域富含數量驚人的貴重金屬。這裏被命名為索瓦拉1號(Solwara1),在當地語言裏意為"鹽水"。

    而海底熱泉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物群落——蝸牛、蠕蟲和蝦。經過進化,它們已經可以應對非常特殊的條件。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生物極其罕見,這就是深海採礦的前景極具爭議的原因。

    奇瓦的計劃是引導採礦機的鋼齒逐一搗毀海底熱泉,並將其碾碎。

    碾碎後的石塊必須足夠小,才能通過管線傳送回海面。此後,設於船上的加工廠會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量銅和黃金顆粒進行攪拌。 一家中國公司已經同意購買這批貨。

    一旦索瓦拉1號的礦產被提取出來,機器將轉移到附近依次排開的的另外十幾個開採點。

    海牀上的礦石非常豐富。 陸地上的典型銅礦或金礦中挖出的原料,每噸只能產出一小部分有用的金屬。

    相比之下,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的海底熱泉中蘊含的有用礦產,至少能產出多於陸地上10倍的量。

    黃金和其他許多金屬也是如此。 一個日本勘探隊在沖繩附近的一片海底熱泉中發現了大量的鋅,足夠日本使用一整年。 開採項目負責人直至開採結束才公布消息,確實讓採礦業大吃一驚 。

    鸚鵡螺礦業公司預測,到2030年,僅開採銅這一種礦產,全世界蓬勃發展的海底採礦業的價值就可能達到每年300億美元。該公司聲稱,小範圍的海底採礦更環保。 與海底採礦相比,陸地採礦將會破壞礦區的大片樹木和地表土壤。

    卓越山(Prominent Hill)開採

    對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而言,作為合資伙伴可以獲得急需的收入,這樣的吸引力顯而易見 。鸚鵡螺公司已經同意將一部分收益分給地方政府,讓普通民眾受益。

    但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採礦歷史並不能激發人們的信心。 儘管從山上大規模開採礦石,數百萬人的生活仍遠低於貧困線。

    對某些人而言,冒險進入大海會給寶貴的水域帶來危險。

    受威脅的海洋

    梅蘇拉姆(Jonathan Mesulam)在看報紙上的商業新聞時,第一次聽說深海採礦。這個故事讓他震驚。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新愛爾蘭島出生、長大的梅蘇拉姆發現,索瓦拉1號的地點距離他家的岸邊只有約25公里(15英里)。

    "剛讀到這篇報導我就驚呆了,"梅蘇拉姆說。

    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許多地方一樣,他的村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熱帶天堂。 棕櫚樹俯瞰著藍色的淺灘,木漁船躺在金色的沙灘上。

    但這種美掩蓋了長期欠發達的問題。 人們住在竹子和西米葉製成的房屋裏。梅蘇拉姆當上中學老師後生活狀況大為改善,但他已經離開城市回到家鄉,與海洋採礦作鬥爭。

    "我們與大海密不可分,"他說。 "大海已經成為了我們世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海洋的傳統知識可追溯到我們的祖先。"

    梅蘇拉姆說,沿海居民靠捕魚為生,如果海水裏充滿了採礦產生的塵土,或者被污染,捕魚業就可能受到威脅。他說這段話時語氣很輕,彬彬有禮。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數千人以捕捉金槍魚為業。 新愛爾蘭島的村莊以"鯊魚呼喚"(shark calling)的獨特做法而聞名 ——當地漁民引誘金槍魚靠近他們的船隻,並在將他們拖入船艙前撫慰他們。

    梅蘇拉姆說,海底開採可能會讓整個捕魚業"受到嚴重損害"。他成為了運動團體"索瓦拉戰士聯盟(Solwara Warriors Alliance)"的領軍人物,該團體正在反對鸚鵡螺礦業公司。

    鸚鵡螺礦業公司則表示,在約2公里(1英里)的深海處,採礦地點將遠低於任何重要魚類的棲息層,不會對它們產生影響。

    "我們要進行採礦作業的地方又冷又黑,"鸚鵡螺礦業的一名高管說。"那裏沒有金槍魚,它們需要的是靠近海面的環境,和海底完全不同。"

    在多次公開會議上,鸚鵡螺礦業一再強調這一保證。他們還出資改善和居民的關係,支付流動醫療服務,甚至出資修建了一座橋。

    在梅蘇拉姆看來,這不過是公關手段。他認為海底採礦是"實驗性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後果。一些教會和政客都站在他這邊。

    但他對抗的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世界對重要礦產的需求激增,數量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我們的需求

    因未能有效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各國政府一直備受指責。為此,各國政府正在為清潔能源汽車制定新的標凖。 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將誕生數百萬輛電動汽車。

    所有的電池、接線、處理器和充電站都需要原材料。 去年,德國巨頭大眾汽車(Volkswagen)試圖壟斷鈷市場。 鋰的供應也十分搶手。 市場對銅的需求從未如此之大。

    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應用,每颱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都需要那些重要金屬。 再加上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繁榮,這些原材料的未來供應確實引人擔憂。

    到2025年,大眾汽車預計將需要目前全球鈷供應量的三分之一,以滿足電動汽車的生產。

    大型電池工廠正在建設中——比如特斯拉公司(Tesla)的CEO馬斯克(Elon Musk)那座著名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他們對鈷的需求同樣巨大。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的地質學家莫頓(Bram Murton)表示,如果到2040年歐洲道路上都是電動汽車,並且使用的是與特斯拉3號(Model 3)相同類型的電池,那麼所需的鈷將是目前產量的28倍。

    目前,全球超過60%的鈷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 幾十年來,針對其採礦業腐敗和侵犯人權的指控從未停止。

    去年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稱,有年僅7歲的兒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鈷礦裏工作,"他們在狹窄的人造隧道中工作,面臨致命的事故和患上嚴重肺部疾病的風險"。 微軟(Microsoft)、雷諾(Renault)和華為(Huawei)等公司都未能核查他們的鈷供應是否涉及童工。 這些公司都承諾要改進體系以審查鈷的來源。

    海洋開採的倡導者也指出了陸地礦與海底礦在規模上的區別。 美國猶他州的肯尼科特(Kennecott)、智利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和埃斯康迪達(Escondida)都在地面上形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大洞。 這些大洞綿延近4公里,深度達645米至1200米。

    相比之下,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域的索瓦拉1號礦小了許多——直徑350米,深20米。

    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是聯合國設立的一個管理深海採礦的機構,秘書長洛奇(Michael Lodge)認為,有一個明確的方案可以繼續推進。

    "大規模開礦會摧毀村莊,改變河流,污染水道,鏟平整座山脈,這些需要數千年的時間恢復。我們還要繼續下去嗎? 海底採礦則可以避免這一切。"

    尋找錳結核

    19世紀晚期,英國皇家海軍一艘名為"挑戰者號"(HMS Challenger)的軍艦去執行一次開拓性的探險任務,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海底可能蘊藏著一個礦物寶庫。 這艘船不是去探索海岸上的新大陸,而是去勘探海洋。

    船上的科學家在大西洋中發現了水下山脈,並且確定了深海中有生命存在。 而最意外的發現也許來自海底。

    海牀被疏浚後,網裏撈起了鯊魚的牙齒、鯨魚的耳骨,還有一些小石塊。 這些小石塊最初被描述為"結核結石(nodular concretions)",看起來有點像鵝卵石,但最後得知,大片大片的小石頭出現在沙子和沉積物上。

    1877年,考察隊的一名科學家穆雷(John Murray)在曼徹斯特的一次演講中說,這些石塊的成分是錳、鐵和鎳。

    後來的考察證實,這些錳結核散落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底。 上世紀50年代,世界人口激增,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向這些潛在的資源。

    美國海洋地質學家梅洛(John Mero)在1964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寫道,這些錳結核數量相當豐富,即使只有10%可以開採,它們也將為200億人口提供可使用"幾千年"的重要金屬。

    那時錳結核還無法獲取,其價格甚至還不能與開採成本相匹配。

    但梅洛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思路。

    1967年11月1日,一個聯合國委員會在紐約召開會議,島國馬爾他的大使受邀發言。 帕爾多(Arvid Pardo)博士面臨艱苦的鬥爭。 他提議,深海應該保持寧靜,礦產財富應該由全人類共享。

    一些國家的代表團已經表示反對,但帕爾多做好了充分凖備。他的發言激情洋溢,情感充沛。 他說,黑暗的海洋"如同生命的子宮"。 然後,他引述了梅洛對結核的研究 ——海底尚未觸及數十億個含量"驚人"的結核,包含了足以持續兩萬年的鋁,可持續10萬年的鋯,以及可持續20萬年的鈷。

    帕爾多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建議 —— 必須把從深海採礦中獲得的收入分配一分部給發展中國家。 這個有爭議的概念被討論了數十年。

    但是今天,帕爾多的願景正在成為現實。因為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已經繪製出地圖,將海洋劃分成不同的區塊。

    共有29個勘探區,獲得了15年的礦產勘探許可。這些區域跨越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底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130萬平方公里(50萬平方英里)。 來自19個國家的公司已經付費,獲得了勘探權。

    其中中國公司有四家, 俄羅斯和韓國各有三家,法國和德國有兩家。英國也有兩家,其中一家公司名為英國海底資源(UK Seabed Resources)。 該公司的所有者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錳結核有一段有趣的淵源。 該公司正是中央情報局秘密僱用的打撈蘇聯潛艇的承包商之一 ——自那時起,它一直對錳結核保持著真正的興趣。

    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洛奇(Michael Lodge)說,儘管海底採礦尚未開始,但幾十個研究考察隊正在"緊密開展工作"。

    在對國際海域的海底開採之前,總部設在牙買加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必須先制定一套規則, 規定有哪些環保舉措,以及將向貧窮國家分配多少資金。

    那些靠近岸邊的海域採礦公司(如巴布亞新幾內亞或日本的礦業公司)則不必等待,因為各國政府有權決定在自己的領海做什麼。

    消失的生物

    每個勘探區必須先進行生態評估,才能開始深海採礦作業。 一擁而上的海底採礦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獲取了大量生物資訊,那些生物生存在世界上極少有人探索的地區。

    其中包含數千個新物種,從海綿動物到甲殼類動物。

    在德國森肯伯格研究所(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的馬丁內斯(Pedro Martinez)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次會議上稱,在深海發現的數百種生物對科學而言都是全新的。 "我們甚至沒有這些物種的名稱......沒有書可以識別它們。"

    他聲稱:"深海平原的生物多樣性可能是海洋之最,也許還是地球之最。"

    一個新興的科學共識是,要進行開採的海底——無論是海底熱泉還是結核田 ——都是蓬勃的、有著複雜生態系統的棲息地。 而且大部分仍然是未知的。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海洋生物學家格羅弗(Adrian Glover)有一個類比。 想像一下,你坐在一個漂浮的熱氣球裏調查一片熱帶雨林。 一場大霧讓這項工作變得更艱難。 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隨機選幾個地方,放下一個桶,撈起奇怪的樹枝和大量泥土。"想想你錯過的一切,"他說。 "深海調查正是如此。"

    一些勘探考察隊刻意隱瞞了他們關於海洋生物的發現。 很少有企業會提供資金讓生物學家公布詳細的考察結果。 但格羅弗樂觀地認為,"在他們不知道一些區域生存著哪些生物之前",不允許進行採礦,他說,"我們確實需要對深海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而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危險在於,在我們還沒有了解海洋生物學之前,有些物種已經被消滅了。

    舉個例子,有一種叫霍夫蟹的毛蟹,生活在印度洋一個叫"龍氣"的海底熱泉中,這是中國獲準採礦的地區。 雖然霍夫蟹與其他地方的螃蟹很相似,但這種特殊的變種或許是獨一無二的。

    鱗足蝸牛是另一種罕見的生物,目前只知道它生存在海洋中的兩個地方,而這兩處都被獲準進行採礦。

    鱗足蝸牛也許不是海洋生物保護最具代表性的標誌,但之後證明,這種生物對生態系統意義重大,並且有藥用價值。已知有些深海生物含有大量可用於對抗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的物質。

    海底開礦會對海洋生物產生怎樣影響?大型挖掘機會在海底轟鳴作業,摧毀海底熱泉或者吸走結核,破壞力極大。

    洛奇承認這一點,但也表示,與浩瀚的海洋相比,受影響的地區微乎其微 ——"還不到半個百分點" ,而且大片海域已經被劃為保護區,禁止開發。

    但許多生物學家仍然對未來表示擔憂。挖掘機所到之處,生物棲息地將蕩然無存。最近,一些頂尖的海洋科學家警告,"無法避免,甚至難以挽回"生物多樣性遭受的損失。

    海底開採將產生大量升騰的塵埃——就像採石場上空籠罩的灰塵。因此,受影響的海洋生物會遠遠超出礦區的範圍。

    德國聯邦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研究所(Federal Institute for Geo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文克(Annemiek Vink)和她的同事運用電腦模型來評估結核開採的後果。 他們假設大型採礦機與並排的五台推土機一樣寬,來勢洶洶向海底推進。

    這樣的採礦機每小時可以捲起1000噸沉渣。文克估計,10天之內,一層薄薄的塵土就會在12公里以外的海底沉降,覆蓋那裏的一切生物。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那次會議上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採礦對生物系統的影響將"持續數十年"。

    由於不確定海底開採會對海洋環境帶來什麼風險,歐洲議會呼籲暫停開採,繼續進行研究。

    我們已經在海底鑽井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鑿開溝槽鋪設通信電纜,丟棄放射性廢料和化學武器,這些行為污染了海水,就連最偏遠的角落也被大量塑膠垃圾污染。 那麼,海底採礦還會遙遠嗎?

    我向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爵士提出了這個問題,恰逢他發佈系列紀錄片《藍色星球II》(Blue Planet II)。 在視頻裏,我們看到巨型機器已經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就位,他非常驚駭。"這令人心碎,"他說。

    他最擔心海底熱泉的安危,這些易碎的"煙囪"富含礦物質,是許多罕見生物的綠洲。

    "那裏是生命的起源,我們卻要摧毀它們。人類不顧後果地開採,因為根本不了解那是什麼,這是多麼可悲。"

    而科學界對此掀起一場熱烈的爭論。

    地質學家莫頓(Bram Murton)警告,人們對深海採礦的態度"是一種缺乏見識的條件反射",他認為深海採礦為低碳未來提供了可能。

    但格羅弗說,問題的根本在於,人類進入一個區域並毀滅那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物種,這樣做是否正確。

    一系列尷尬的問題隨之而來。我們應該從何處獲取礦產?我們是否應該在手機、風力發電機和電動汽車上加一個標籤,說明其原材料的來源?

    金槍魚罐頭會標明"未傷害海豚(dolphin-friendly)",那麼含鈷產品是否應該說明所含的鈷是開採自陸地還是海洋?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選擇?是否應該保留那些在愛登堡爵士看來如此特殊的海底熱泉,而只允許開採結核?

    有些人主張,適當地回收利用金屬材料可以從根本上否定深海採礦的需要。而另一些人認為,回收利用的金屬遠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留給我們解答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中情局那次偽裝的深海採礦行動已經過去40餘年,而第一次真正的深海採礦也許比多數人預想的要早得多。

    (BBC)
  •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