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親密互動,過去幾天成為國際各大媒體關注的大新聞。
兩人似乎絲毫不介意在媒體鏡頭前掩飾情深意切,頻頻的親密舉動甚至被法新社累積成下面的這些照片:
其中,特朗普牽著馬克龍的手出場照片,頗有一點「父帶子」的意思,還被《華盛頓郵報》刊登在頭版。
如果說牽手、貼臉禮、擁抱等動作在國際外交場合頗為司空見慣,那麼特朗普為馬克龍拂去頭皮屑的那一刻,應該讓好多觀眾都目瞪口呆,甚至起了雞皮疙瘩。
在法國,特朗普的這一小動作被某些媒體視為是有意讓馬克龍尷尬的舉動,更有政治評論文章認為這其實有很大的侮辱成分。
法國政治周刊《觀點》(Le Point)寫道,這對馬克龍是「羞辱,是手段極為高明的沉重一擊,是笑裏藏刀」。
特殊關係
的確,法國總統馬克龍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係頗不尋常。正如英國廣播公司BBC駐巴黎記者露西·威廉姆森 (Lucy Williamson)所說,馬克龍用「非常親近」形容他與特朗普的關係,「這種融洽使得法國超越德國、英國,成為美國在歐洲的首要聯絡方。」
然而,法國與美國的關係真的那麼融洽嗎?另一張照片似乎透露了一點尷尬:
這張照片攝於4月24日,那天特朗普為馬克龍舉行正式歡迎儀式,與各自的夫人現身在白宮的陽台上。
有評論人士注意到,這一天,特朗普身穿大衣,而馬克龍則沒有,與兩位夫人共同的白色衣著相比,兩人顯得似乎缺少協商。另外,更讓人注意的是特朗普與夫人和馬克龍的牽手姿勢:那翹起的手指,讓舉手的這一刻顯得頗為倉促與手忙手亂。
正如法新社的評論所說,40歲的馬克龍面對71歲的特朗普所表現的如兄如父般的熱情,常常顯得「跟不上趟」,就像跳舞邁錯了腳,有時甚至到尷尬的程度。
當然,這些都是本次法國總統馬克龍對美國國事訪問的花邊消息,是茶餘飯後的好談資。
真正關係國際間動向的,應該是馬克龍周三(4月25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在演講中,馬克龍至少在四個重大層面提出了與特朗普完全不同的立場。
在分析人士看來,馬克龍在這些重大問題上不點名針對特朗普的國際國內政策,也扭轉了在他此次訪美期間特朗普通過身體語言對外刻意營造的老大哥形像,終於露出了自己的鋒芒。
意見分歧
1. 氣候問題
馬克龍對特朗普當政後的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提出了不同看法。
馬克龍說,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和法國存在分歧,「就像一個大家庭成員一樣,這樣的分歧是可能發生的,但是分歧也應該是短期的。」
他說:「我相信,未來某一天,美國會重新回來加入《巴黎氣候協議》。」
2. 伊朗核協議
針對特朗普政府有意退出2015年國際社會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馬克龍表示,如果沒有其他協議作為替代,美國不應該退出。
馬克龍在美國國會表態說:「伊朗永遠不能有核武器,現在不可以,五年、十年以後都不可以,永遠不可以有。」
3. 貿易保護
馬克龍在講話中對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提出異議,他說,現代經濟和安全所面對的問題,應該是全球應該共同承擔責任,而這一責任建立在新的多邊主義之上。
「美國是創造這一多邊主義的國家,你們現在應該幫助維護多邊主義並讓它更有活力。」
4. 美國優先
針對特朗普當政後針對外來移民採取的限制政策,馬克龍說:我們難免會把民族主義當成暫時治癒恐懼的藥方。
「向世界關上大門不會阻止世界的發展。這麼做只會讓我們的人民恐懼,而不是相反。」
全球視野
馬克龍利用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大打外交牌的做法,為他在國際舞台贏得不少掌聲。
BBC北美事務編輯喬恩·索培爾(Jon Sopel)認為,馬克龍在如何與特朗普打交道的問題上,為其他世界領導人提供了堪稱大師級的經驗。
索培爾還調侃說,馬克龍還提到法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這有可能讓英國高層極為震驚和不滿。
在索培爾看來,馬克龍此番在美國國會的講話,使他崛起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領袖:他給出了一個與美國總統截然不同而且對立的世界觀,卻又同時與美國總統保持了友好的關係。
他說,「這是了不起的政績。」
美國有線電視CNN白宮事務記者斯蒂芬·科林森(Stephen Collinson)評論認為,馬克龍在美國國會宣講的政策,他的全球視野,讓他看起來像是一位「發表國情咨文演講的美國民主黨總統」。
(BBC)
馬克龍國會演說 批特朗普「美國優先」
法國總統馬克龍國事訪問美國期間,跟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現友好,但他周三(25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時,卻不點名批評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敦促美國支持多邊主義,警告貿易戰和民族主義的危險。《華盛頓郵報》評論形容,「馬克龍擁抱特朗普,然後優雅地朝他背上插一刀」。
馬克龍在貿易、氣候變化等議題上不點名批評特朗普。他說:「我們可基於更有效率、負責任和結果主導的多邊主義,建立21世紀的國際秩序。」他指美國是多邊主義的創立者,應有責任捍衛,呼籲要避免孤立主義。他亦就早前美國徵收鋁鋼稅表示,認為貿易戰有違美國的使命、歷史和對全球安全的承諾。
馬克龍此行旨在游說美國勿放棄伊朗核協議,他周三在白宮的記者會上明言,他跟特朗普「出發點與立場」都不相同,強調該協議雖然不充分,但不贊成推翻。他在國會演說重申,法國絕不會退出,並再提出制定新協議。
香港 明報(法新社)
赴美國會演說 與特唱反調 馬克龍籲擁抱多元主義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美國國是訪問最後一日到國會演講,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唱反調,打破前兩天的友好氣氛。他呼籲美國擁抱多元主義,又承認伊朗核協議前景不容樂觀,相信美國最終可能退出。馬克龍連日來應付特朗普的策略雖獲外界吹捧,但有專家指他實際上處於下風。
馬克龍前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以英語發言約一小時,言辭處處針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張,他勸誡美國避免走孤立路線,因「關上面向世界的大門不會令世界停止進化,不會撲熄反會燃起人民的恐懼」,又指美國是多元主義發源地,有負責保衞並重塑它,「建立21世紀世界秩序要根據新式多元主義」。
專家指馬克龍處於下風
馬克龍此行最大目標,是說服特朗普讓美國繼續履行伊朗核協議,他已提議協議收緊對伊朗核武限制,但據悉只是添加而非修改。馬克龍強調「伊朗永不會擁有任何核武,不是現在、5年內或10年內,是永遠」,又指法國不會退出,即使協議不完美,亦「不應在無實質成果時放棄」,但他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退出,因他一直反對,「我不知道美國決定如何,但理性分析特朗普總統的發言後,我不相信他會以盡力保留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稱不接受重寫協議任何條文,又指單一國家領袖無權修改經7國簽署的協議,目前俄羅斯、中國、德國及英國都同意現有協議。
對於美國關稅政策,馬克龍反對華府向盟友徵稅,指貿易需自由公平,「對付盟友的商業戰,與我們的願景、歷史以及目前對全球安全的許諾不相符」。他強調應付氣候暖化的集體行動重要,因人類只有地球可住,沒有「B星球」,但他在演講後表示不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但美仍有可能回頭。
馬克龍這幾天刻意展現與特朗普的友誼,希望以此游說對方在下月12日核協議續期期限前回心轉意,但研究美國政治的法國史學家塞林認為,馬克龍對特朗普的奉承,只令對方居高臨下,甚至主導整個外交舞台,但塞林同意馬克龍策略成功與否仍待特朗普的最終決定驗證。演講後,馬克龍分別到訪馬丁路德金紀念館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為美國之旅畫上句號。
法新社/路透社
法輿論不滿總統靠攏特
法國總統馬克龍三日訪美之行,法國傳媒認為表現僅僅合格,國內亦不大認同他跟特朗普走得太近,焦點迅速又回到火車罷工、房屋和教育等內政之上。
「兩個自戀狂做騷」
對於馬克龍與特朗普又親又抱大演「兄弟情」,國民不以為然,直指是「兩個自戀狂做騷」,無助解決伊朗核武等實質議題,甚至認為只是法國一廂情願,美方無意採取實質行動。法國著名哲學家翁弗雷(Michel Onfray)說:「這根本是自我中心者之爭,兩個自戀狂最愛是自己。一切都是公關策略而已。」就伊朗核議題,他認為涉及歷史因素,以遜尼及什葉兩派穆斯林在地區的勢力,需要展現真正外交手段去深思和解決。
政壇極左派人物梅倫雄則在社交網推文指伊朗問題隨時會釀成戰爭,馬克龍靠攏特朗普是「危害和平」。前內政部長費克勒在電台中亦批評,馬克龍的舉動「未有令重大議題有一丁點推進」。
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
香港 蘋果日報
兩人似乎絲毫不介意在媒體鏡頭前掩飾情深意切,頻頻的親密舉動甚至被法新社累積成下面的這些照片:
其中,特朗普牽著馬克龍的手出場照片,頗有一點「父帶子」的意思,還被《華盛頓郵報》刊登在頭版。
如果說牽手、貼臉禮、擁抱等動作在國際外交場合頗為司空見慣,那麼特朗普為馬克龍拂去頭皮屑的那一刻,應該讓好多觀眾都目瞪口呆,甚至起了雞皮疙瘩。
在法國,特朗普的這一小動作被某些媒體視為是有意讓馬克龍尷尬的舉動,更有政治評論文章認為這其實有很大的侮辱成分。
法國政治周刊《觀點》(Le Point)寫道,這對馬克龍是「羞辱,是手段極為高明的沉重一擊,是笑裏藏刀」。
特殊關係
的確,法國總統馬克龍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係頗不尋常。正如英國廣播公司BBC駐巴黎記者露西·威廉姆森 (Lucy Williamson)所說,馬克龍用「非常親近」形容他與特朗普的關係,「這種融洽使得法國超越德國、英國,成為美國在歐洲的首要聯絡方。」
然而,法國與美國的關係真的那麼融洽嗎?另一張照片似乎透露了一點尷尬:
這張照片攝於4月24日,那天特朗普為馬克龍舉行正式歡迎儀式,與各自的夫人現身在白宮的陽台上。
有評論人士注意到,這一天,特朗普身穿大衣,而馬克龍則沒有,與兩位夫人共同的白色衣著相比,兩人顯得似乎缺少協商。另外,更讓人注意的是特朗普與夫人和馬克龍的牽手姿勢:那翹起的手指,讓舉手的這一刻顯得頗為倉促與手忙手亂。
正如法新社的評論所說,40歲的馬克龍面對71歲的特朗普所表現的如兄如父般的熱情,常常顯得「跟不上趟」,就像跳舞邁錯了腳,有時甚至到尷尬的程度。
當然,這些都是本次法國總統馬克龍對美國國事訪問的花邊消息,是茶餘飯後的好談資。
真正關係國際間動向的,應該是馬克龍周三(4月25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在演講中,馬克龍至少在四個重大層面提出了與特朗普完全不同的立場。
在分析人士看來,馬克龍在這些重大問題上不點名針對特朗普的國際國內政策,也扭轉了在他此次訪美期間特朗普通過身體語言對外刻意營造的老大哥形像,終於露出了自己的鋒芒。
意見分歧
1. 氣候問題
馬克龍對特朗普當政後的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提出了不同看法。
馬克龍說,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和法國存在分歧,「就像一個大家庭成員一樣,這樣的分歧是可能發生的,但是分歧也應該是短期的。」
他說:「我相信,未來某一天,美國會重新回來加入《巴黎氣候協議》。」
2. 伊朗核協議
針對特朗普政府有意退出2015年國際社會與伊朗達成的核協議,馬克龍表示,如果沒有其他協議作為替代,美國不應該退出。
馬克龍在美國國會表態說:「伊朗永遠不能有核武器,現在不可以,五年、十年以後都不可以,永遠不可以有。」
3. 貿易保護
馬克龍在講話中對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提出異議,他說,現代經濟和安全所面對的問題,應該是全球應該共同承擔責任,而這一責任建立在新的多邊主義之上。
「美國是創造這一多邊主義的國家,你們現在應該幫助維護多邊主義並讓它更有活力。」
4. 美國優先
針對特朗普當政後針對外來移民採取的限制政策,馬克龍說:我們難免會把民族主義當成暫時治癒恐懼的藥方。
「向世界關上大門不會阻止世界的發展。這麼做只會讓我們的人民恐懼,而不是相反。」
全球視野
馬克龍利用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大打外交牌的做法,為他在國際舞台贏得不少掌聲。
BBC北美事務編輯喬恩·索培爾(Jon Sopel)認為,馬克龍在如何與特朗普打交道的問題上,為其他世界領導人提供了堪稱大師級的經驗。
索培爾還調侃說,馬克龍還提到法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這有可能讓英國高層極為震驚和不滿。
在索培爾看來,馬克龍此番在美國國會的講話,使他崛起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領袖:他給出了一個與美國總統截然不同而且對立的世界觀,卻又同時與美國總統保持了友好的關係。
他說,「這是了不起的政績。」
美國有線電視CNN白宮事務記者斯蒂芬·科林森(Stephen Collinson)評論認為,馬克龍在美國國會宣講的政策,他的全球視野,讓他看起來像是一位「發表國情咨文演講的美國民主黨總統」。
(BBC)
馬克龍國會演說 批特朗普「美國優先」
法國總統馬克龍國事訪問美國期間,跟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現友好,但他周三(25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時,卻不點名批評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敦促美國支持多邊主義,警告貿易戰和民族主義的危險。《華盛頓郵報》評論形容,「馬克龍擁抱特朗普,然後優雅地朝他背上插一刀」。
馬克龍在貿易、氣候變化等議題上不點名批評特朗普。他說:「我們可基於更有效率、負責任和結果主導的多邊主義,建立21世紀的國際秩序。」他指美國是多邊主義的創立者,應有責任捍衛,呼籲要避免孤立主義。他亦就早前美國徵收鋁鋼稅表示,認為貿易戰有違美國的使命、歷史和對全球安全的承諾。
馬克龍此行旨在游說美國勿放棄伊朗核協議,他周三在白宮的記者會上明言,他跟特朗普「出發點與立場」都不相同,強調該協議雖然不充分,但不贊成推翻。他在國會演說重申,法國絕不會退出,並再提出制定新協議。
香港 明報(法新社)
赴美國會演說 與特唱反調 馬克龍籲擁抱多元主義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美國國是訪問最後一日到國會演講,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唱反調,打破前兩天的友好氣氛。他呼籲美國擁抱多元主義,又承認伊朗核協議前景不容樂觀,相信美國最終可能退出。馬克龍連日來應付特朗普的策略雖獲外界吹捧,但有專家指他實際上處於下風。
馬克龍前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以英語發言約一小時,言辭處處針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張,他勸誡美國避免走孤立路線,因「關上面向世界的大門不會令世界停止進化,不會撲熄反會燃起人民的恐懼」,又指美國是多元主義發源地,有負責保衞並重塑它,「建立21世紀世界秩序要根據新式多元主義」。
專家指馬克龍處於下風
馬克龍此行最大目標,是說服特朗普讓美國繼續履行伊朗核協議,他已提議協議收緊對伊朗核武限制,但據悉只是添加而非修改。馬克龍強調「伊朗永不會擁有任何核武,不是現在、5年內或10年內,是永遠」,又指法國不會退出,即使協議不完美,亦「不應在無實質成果時放棄」,但他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退出,因他一直反對,「我不知道美國決定如何,但理性分析特朗普總統的發言後,我不相信他會以盡力保留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稱不接受重寫協議任何條文,又指單一國家領袖無權修改經7國簽署的協議,目前俄羅斯、中國、德國及英國都同意現有協議。
對於美國關稅政策,馬克龍反對華府向盟友徵稅,指貿易需自由公平,「對付盟友的商業戰,與我們的願景、歷史以及目前對全球安全的許諾不相符」。他強調應付氣候暖化的集體行動重要,因人類只有地球可住,沒有「B星球」,但他在演講後表示不相信特朗普會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但美仍有可能回頭。
馬克龍這幾天刻意展現與特朗普的友誼,希望以此游說對方在下月12日核協議續期期限前回心轉意,但研究美國政治的法國史學家塞林認為,馬克龍對特朗普的奉承,只令對方居高臨下,甚至主導整個外交舞台,但塞林同意馬克龍策略成功與否仍待特朗普的最終決定驗證。演講後,馬克龍分別到訪馬丁路德金紀念館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為美國之旅畫上句號。
法新社/路透社
法輿論不滿總統靠攏特
法國總統馬克龍三日訪美之行,法國傳媒認為表現僅僅合格,國內亦不大認同他跟特朗普走得太近,焦點迅速又回到火車罷工、房屋和教育等內政之上。
「兩個自戀狂做騷」
對於馬克龍與特朗普又親又抱大演「兄弟情」,國民不以為然,直指是「兩個自戀狂做騷」,無助解決伊朗核武等實質議題,甚至認為只是法國一廂情願,美方無意採取實質行動。法國著名哲學家翁弗雷(Michel Onfray)說:「這根本是自我中心者之爭,兩個自戀狂最愛是自己。一切都是公關策略而已。」就伊朗核議題,他認為涉及歷史因素,以遜尼及什葉兩派穆斯林在地區的勢力,需要展現真正外交手段去深思和解決。
政壇極左派人物梅倫雄則在社交網推文指伊朗問題隨時會釀成戰爭,馬克龍靠攏特朗普是「危害和平」。前內政部長費克勒在電台中亦批評,馬克龍的舉動「未有令重大議題有一丁點推進」。
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
香港 蘋果日報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