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吧。我沒有料到這裏有駱駝。
開車走在澳洲的斯圖爾特公路上,時光緩緩前行。這條路因19世紀的探險家斯圖爾特(John McDouall Stuart)而得名,他是第一個成功穿越澳洲大陸的歐洲人,從海邊出發到海邊結束,然後折返;這條路與他的漫漫征途大致重迭。它長達2834公里,看不到盡頭的柏油路從南方的奧古斯塔港穿過曠野,延伸至北方的達爾文市。當地人不以為意地稱之為「小徑」(The Track)。
我知道偶爾會遇上野生動物,而且非常確定那些聞名澳洲的、無視惡劣氣候的動物會跑出來,打破一馬平川的空寂。幾只袋鼠茫然地望著遠方,楔尾鷹蹲守著被汽車撞死的動物。有一次,在酷暑下,一隻精瘦結實的土黃色澳洲野狗從灌木叢中現身。一路上,我都是在沿途的內陸小鎮過夜。走了三天,我看見了一頭駱駝。
那天晚上,為了確定那不是自己的幻覺,我上網去查。澳洲跟駱駝,你明白,就像澳洲跟北極熊一樣不搭界。更凖確的說法是,它們曾經是不搭界的。事實證明,我真的是耳目不聰,而且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澳洲內陸都生活著數量巨大的野生駱駝。根據政府資助、監測入侵物種的網站「野生掃描」(Feral Scan)的說法,野生駱駝的數量目前在100萬頭到120萬頭之間,而且據說這個數字每八、九年就會翻一番。坦率地講,這條公路居然不是一個連續的駱駝方陣,還真是奇蹟。那麼,這麼多外來物種究竟是怎麼到這裏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斯圖爾特這些拓荒者的時代說起。關於澳洲的內陸地區,有一個關鍵的事情需要先搞清楚。它面積很大,連阡累陌。一眼望不到邊。這本無需多說,但內陸之所以為內陸,也正是因為它面積廣闊。該地區面積超過6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印度的兩倍。這裏的地平線延綿不絶。
自英國人於18世紀晚期開始在澳洲部分沿海地區定居以來,根據當時的殖民思維,對這片廣袤大地進行更全面的探索和了解,是理所當然的事。原住民在這裏已經住了數萬年,他們順應著這片土地,艱難度日,想要讀懂這裏的意義。但在新來的歐洲人看來,內陸地區不過一個陽光熾烈、不可知的廣袤大地。
前往內陸的探險開始頻繁推進,條件往往極其惡劣。有時完全搞不清狀況——一張19世紀初的地圖上,在這個國家的中心位置居然畫著一片巨大的內海——經過一次次探索,這片大陸逐漸拼湊成型。探險者找到了金礦區,發現了內陸定居點,也建立了意義深遠的交通線。但要穿越這麼遠的距離,需要馱馬隊或者牛車隊,但這些隊伍通常並不具備應對長途跋涉、乾旱缺水的耐力。必須換一種方案。
從1870年到1920年,澳洲從阿拉伯半島、印度和阿富汗等地進口了2萬頭駱駝,還從這些地方請了至少2000名駝夫。當時進口來的主要是單峰駱駝——這種重達半噸的蹄類動物只有一個駝峰。它們非常適合澳洲內陸的氣候: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可以行走數周,有耐力和力氣駝著人和貨物穿過往往毫無遮擋、異常炎熱的地帶。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裏,這些駱駝和那些同等重要的駝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肯尼(Anna Kenny)在與他人合著的《澳洲的穆斯林駝夫:內陸的先驅,1860-1930年代》(Australia's Muslim Cameleers: Pioneers of the Inland, 1860s-1930s)一書中指出,儘管駝夫為澳洲社會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卻並沒有得到主流社會的充分認可。「駝夫在偏遠的定居點之間開闢了供給、運輸和通信線路,為澳洲乾旱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他們還豐富了文化景觀。」
負重的駱駝成為了內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送來羊毛和水,電線桿和鐵路枕木,茶葉和煙草。原住民開始把駱駝毛設計到手工藝品中去。今天,在阿德萊德和達爾文之間縱貫全澳的豪華列車被命名為「汗號」(The Ghan),以紀念那些被通稱為「阿富汗人」的駝夫。
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駱駝產業就衰落了。內燃機的到來以及機動運輸的出現意味著,駱駝已不適合作為搬運工。不管駱駝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有多麼堅忍,這種四條腿的哺乳動物沒法跟貨車相比。成千上萬的駱駝被放生到野外,自行繁衍興旺。時間快進90年,駱駝的數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但麻煩也隨之而來。澳洲駱駝泛濫的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種動物給人的印象溫和、懶散,但如果你去跟內陸社區的人這麼說,那就祝你好運吧——那裏的柵欄和水管經常遭到駱駝的破壞,水泉也被它們喝幹。這些野生駱駝還給本土的野生動物帶來深遠的影響,令它們的傳統草場荒蕪。用當代探險家裏夫(Simon Reeve)的話說,駱駝「太適合在內陸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了」。把它們引入澳洲,短期看是天才之舉,長期來說則是災難。
為了控制野生駱駝的數量,澳洲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據2013年年底的報導,政府資助的澳洲野生駱駝管理項目從2009年開始,每年捕殺約16萬頭駱駝,通常是用槍。毫不奇怪,這種生硬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嚴厲批評,還有人嘗試將該國數量龐大的野生駱駝說成是好事。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夏日駱駝農場(Summer Land Camels),它在昆士蘭州擁有面積達350公頃(即850英畝)的有機農場,放養著550多頭駱駝。這家企業鼓吹駱駝奶及其奶製品富含對人體大有裨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他命C,並且推出了一系列用駱駝奶製成的乳製品,從白奶酪(fromage blanc)到醃製的波斯羊奶酪(Persian feta),再到鹹焦糖雪酪(caramel gelato),不一而足。與此同時,在昆士蘭州的其他地方,可愛駱駝乳業(QCamel diary)宣佈,將在今年年末推出駱駝奶巧克力。
澳洲野生駱駝將何去何從,目前尚不確定。野生駱駝的數量之多,依舊令我訝異不已。自從第一次走了斯圖亞特公路後,我又在澳洲進行了兩次跨大陸旅行,但還沒有看到一隻野生駱駝。連遠遠的影子都沒見到過。但這就是澳洲——一個版圖永遠在延展的地方,一個在高溫下地平線融化成果凍的地方,一個甚至連統計資料都多如牛毛的地方。
(BBC)本·勒威爾 (Ben Lerwill)
開車走在澳洲的斯圖爾特公路上,時光緩緩前行。這條路因19世紀的探險家斯圖爾特(John McDouall Stuart)而得名,他是第一個成功穿越澳洲大陸的歐洲人,從海邊出發到海邊結束,然後折返;這條路與他的漫漫征途大致重迭。它長達2834公里,看不到盡頭的柏油路從南方的奧古斯塔港穿過曠野,延伸至北方的達爾文市。當地人不以為意地稱之為「小徑」(The Track)。
我知道偶爾會遇上野生動物,而且非常確定那些聞名澳洲的、無視惡劣氣候的動物會跑出來,打破一馬平川的空寂。幾只袋鼠茫然地望著遠方,楔尾鷹蹲守著被汽車撞死的動物。有一次,在酷暑下,一隻精瘦結實的土黃色澳洲野狗從灌木叢中現身。一路上,我都是在沿途的內陸小鎮過夜。走了三天,我看見了一頭駱駝。
那天晚上,為了確定那不是自己的幻覺,我上網去查。澳洲跟駱駝,你明白,就像澳洲跟北極熊一樣不搭界。更凖確的說法是,它們曾經是不搭界的。事實證明,我真的是耳目不聰,而且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澳洲內陸都生活著數量巨大的野生駱駝。根據政府資助、監測入侵物種的網站「野生掃描」(Feral Scan)的說法,野生駱駝的數量目前在100萬頭到120萬頭之間,而且據說這個數字每八、九年就會翻一番。坦率地講,這條公路居然不是一個連續的駱駝方陣,還真是奇蹟。那麼,這麼多外來物種究竟是怎麼到這裏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斯圖爾特這些拓荒者的時代說起。關於澳洲的內陸地區,有一個關鍵的事情需要先搞清楚。它面積很大,連阡累陌。一眼望不到邊。這本無需多說,但內陸之所以為內陸,也正是因為它面積廣闊。該地區面積超過6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印度的兩倍。這裏的地平線延綿不絶。
自英國人於18世紀晚期開始在澳洲部分沿海地區定居以來,根據當時的殖民思維,對這片廣袤大地進行更全面的探索和了解,是理所當然的事。原住民在這裏已經住了數萬年,他們順應著這片土地,艱難度日,想要讀懂這裏的意義。但在新來的歐洲人看來,內陸地區不過一個陽光熾烈、不可知的廣袤大地。
前往內陸的探險開始頻繁推進,條件往往極其惡劣。有時完全搞不清狀況——一張19世紀初的地圖上,在這個國家的中心位置居然畫著一片巨大的內海——經過一次次探索,這片大陸逐漸拼湊成型。探險者找到了金礦區,發現了內陸定居點,也建立了意義深遠的交通線。但要穿越這麼遠的距離,需要馱馬隊或者牛車隊,但這些隊伍通常並不具備應對長途跋涉、乾旱缺水的耐力。必須換一種方案。
從1870年到1920年,澳洲從阿拉伯半島、印度和阿富汗等地進口了2萬頭駱駝,還從這些地方請了至少2000名駝夫。當時進口來的主要是單峰駱駝——這種重達半噸的蹄類動物只有一個駝峰。它們非常適合澳洲內陸的氣候: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可以行走數周,有耐力和力氣駝著人和貨物穿過往往毫無遮擋、異常炎熱的地帶。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裏,這些駱駝和那些同等重要的駝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肯尼(Anna Kenny)在與他人合著的《澳洲的穆斯林駝夫:內陸的先驅,1860-1930年代》(Australia's Muslim Cameleers: Pioneers of the Inland, 1860s-1930s)一書中指出,儘管駝夫為澳洲社會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卻並沒有得到主流社會的充分認可。「駝夫在偏遠的定居點之間開闢了供給、運輸和通信線路,為澳洲乾旱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他們還豐富了文化景觀。」
負重的駱駝成為了內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送來羊毛和水,電線桿和鐵路枕木,茶葉和煙草。原住民開始把駱駝毛設計到手工藝品中去。今天,在阿德萊德和達爾文之間縱貫全澳的豪華列車被命名為「汗號」(The Ghan),以紀念那些被通稱為「阿富汗人」的駝夫。
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駱駝產業就衰落了。內燃機的到來以及機動運輸的出現意味著,駱駝已不適合作為搬運工。不管駱駝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有多麼堅忍,這種四條腿的哺乳動物沒法跟貨車相比。成千上萬的駱駝被放生到野外,自行繁衍興旺。時間快進90年,駱駝的數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但麻煩也隨之而來。澳洲駱駝泛濫的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種動物給人的印象溫和、懶散,但如果你去跟內陸社區的人這麼說,那就祝你好運吧——那裏的柵欄和水管經常遭到駱駝的破壞,水泉也被它們喝幹。這些野生駱駝還給本土的野生動物帶來深遠的影響,令它們的傳統草場荒蕪。用當代探險家裏夫(Simon Reeve)的話說,駱駝「太適合在內陸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了」。把它們引入澳洲,短期看是天才之舉,長期來說則是災難。
為了控制野生駱駝的數量,澳洲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據2013年年底的報導,政府資助的澳洲野生駱駝管理項目從2009年開始,每年捕殺約16萬頭駱駝,通常是用槍。毫不奇怪,這種生硬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嚴厲批評,還有人嘗試將該國數量龐大的野生駱駝說成是好事。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夏日駱駝農場(Summer Land Camels),它在昆士蘭州擁有面積達350公頃(即850英畝)的有機農場,放養著550多頭駱駝。這家企業鼓吹駱駝奶及其奶製品富含對人體大有裨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他命C,並且推出了一系列用駱駝奶製成的乳製品,從白奶酪(fromage blanc)到醃製的波斯羊奶酪(Persian feta),再到鹹焦糖雪酪(caramel gelato),不一而足。與此同時,在昆士蘭州的其他地方,可愛駱駝乳業(QCamel diary)宣佈,將在今年年末推出駱駝奶巧克力。
澳洲野生駱駝將何去何從,目前尚不確定。野生駱駝的數量之多,依舊令我訝異不已。自從第一次走了斯圖亞特公路後,我又在澳洲進行了兩次跨大陸旅行,但還沒有看到一隻野生駱駝。連遠遠的影子都沒見到過。但這就是澳洲——一個版圖永遠在延展的地方,一個在高溫下地平線融化成果凍的地方,一個甚至連統計資料都多如牛毛的地方。
(BBC)本·勒威爾 (Ben Lerwill)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