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MeToo戰幔 報道獲普立茲獎

  • 圖伊(左)及坎特(右)
  • 羅南法羅

  • 《華郵》揭共和黨人性侵 獲偵查獎

    偵查報道獎由《華盛頓郵報》獲得,該報去年11月揭露競逐阿拉巴馬州聯邦參議員補選的共和黨70歲候選人穆爾(Roy Moore),涉嫌在多年前性侵多名年輕女子,結果有關報道衝擊選情,令穆爾在補選中敗給從未參與議會選舉的民主黨候選人瓊斯。《紐時》與《華郵》亦分享了全國報道獎,兩大報深入報道俄羅斯2016年干預美國大選,以及特朗普陣營及其過渡團隊與「通俄門」的關係。

    過去一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屢攻擊傳媒報道「假新聞」。普立茲獎主席坎納迪(Dana Canedy)周一宣布獎項時說:「即使是在最惱人的時代,得獎者仍秉持著自由和獨立報道的最高目標。」她同時勉勵傳媒做得更好,以改善公眾對它們的信任,並努力從不同角度報道真相。

    香港 明報

    為受害人討公道 觸發#MeToo運動 《紐時》《紐約客》揭影圈性醜聞奪普立茲

    #MeToo運動去年席捲全球,《紐約時報》和《紐約客》揭發荷李活金牌製片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醜聞,點起這股反性侵性騷擾之火,兩者在本年度有「新聞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普立茲獎,順理成章共同奪得最高榮譽的公眾服務獎。

    普立茲獎評委前天公佈得獎名單時,讚揚兩單位得主透過「爆炸性和富衝擊力的新聞報道,揭露有權有錢淫魔的真面目,包括荷李活其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製片人,為被壓下多時的強迫、殘暴和令受害者滅聲指控,追究他們的責任,亦觸發全球清算性侵女性問題」。

    「令有權男人被問責」

    《紐時》和《紐約客》分別追查溫斯坦多年來性侵女星和女助手傳聞,找到受害者具名指控,觸發滾雪球效應,令更多大名女星和其他受害人挺身而出。《紐時》亦揭霍士新聞名主持奧賴利(Bill O'Reilly)多年來以保密協議掩蓋性騷擾指控,以及其他行業性侵問題,令#MeToo運動在全球此起彼落,香港欄后呂麗瑤亦為此鼓起勇氣,公開自己曾遭教練性侵。

    《紐時》執行總編輯巴奎特(Dean Baquet)亦向下屬說:「透過披露秘密和解協議,鼓勵受害者發聲和令有權男人被問責,我們觸發全球對性侵的大清算,而且看來方興未艾。」

    《華盛頓郵報》的調查報道獎得獎報道,亦屬反性侵主題,揭露阿拉巴馬州參議員補選共和黨候選人穆爾,早年涉非禮和性騷擾少女,《華郵》記者其間識破右翼人士誘他們報假消息的陷阱。評論獎得主阿奇博爾德(John Archibald)的得獎評論,亦有部份觸及穆爾事件和女權。

    「最難熬時刻緊守目標」

    俄羅斯干預前年美國大選和總統特朗普的團隊涉嫌通俄,是去年以至今天另一條新聞主軸。《紐時》和《華郵》憑這方面深入報道,共獲全國新聞報道獎。《紐時》另憑一個真實敍利亞難民家庭在美國遭遇的系列漫畫,獲社論漫畫獎,今年共奪三獎。

    路透社首次奪兩獎,今年成績與《華郵》看齊,報道菲律賓反毒戰的血腥濫殺系列,獲國際新聞報道獎;其緬甸羅興亞難民的特寫圖輯,獲特寫新聞圖片獎。路透社總編輯阿德勒(Stephen Adler)表示,今年普立茲獎得主多報道美國國內事務,「路透社為深受關注和重要的全球性課題發一點光而自豪」。

    各得主奪獎背後,都面對特朗普帶頭攻擊傳媒的惡劣環境。普立茲獎管理人卡內迪(Dane Canedy)在宣佈得獎名單前開場白,特別說「即使在最難熬的時刻,各得主都緊守自由和獨立新聞傳媒的最高目標」。《華郵》執行總編輯巴倫(Martin Baron)對此有同感,指「新聞工作者需要靈魂和脊骨,靈魂是追求真相的使命,脊骨是面對政客及其黨羽的斥責、欺瞞和威脅,仍堅守本份」。

    法新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香港 蘋果日報
  •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