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插隊知青到大英博物館古畫修復大師

大英博物館總是熙熙攘攘,遊客如雲。但就在熱鬧的博物館東側一棟古老的建築裏,卻格外安詳寧靜,這裏就是大英博物館古籍古畫修復部。正是在這兒,我見到了大英博物館中國古畫修復大師邱錦仙。

邱錦仙已經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30年,作為中國古畫修復第一人在博物館受到極大尊重,雖然目前已經退休,但仍然每周來工作3天,繼續修復古畫並帶徒弟。很難想像,這位身懷絶技的修復大師既不是出身古董修復世家,也沒有上過專業學校,她的青蔥歲月在農村度過。我與她的訪談就從半個世紀前她下鄉插隊的日子開始。

"革命接班人"

1968年,跟中國各地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樣,剛滿17歲的邱錦仙到父母老家上海郊區的南匯縣農村插隊。她說自己很幸運,因為很多同學都遠離家鄉,到黑龍江和雲南等地插隊去了。

回憶起在鄉下插隊的歲月,邱錦仙說,"那時年輕,每天就是下地幹農活,種稻子、種蔬菜和棉花,也不想將來幹什麼。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心裏還是蠻乾淨的,冥冥之中也感覺總會有機會回城的。"

三年半之後,機會果然來了。上海博物館到鄉下徵召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邱錦仙得到生產大隊的推薦,幸運入選。

說到40多年前這次命運的轉折,邱錦仙依然十分興奮:"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1972年10月4號,我們30位知識青年到南匯縣集合,然後集體乘坐大卡車到了上海博物館。當時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53歲,領導說,你們是革命的接班人,一定要好好學本領。"

經過了3個月的基本培訓,邱錦仙和其他5個知青被分配到古畫修復部門,從此開始了她一生的"古畫郎中"的生涯。

她先後師從徐茂康和華啟明兩位師傅。"當時我們都住在博物館宿舍,都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每天下班後也沒有休閒活動,大家都繼續練功夫,主要是練習手腕基本功,必須靈活穩定。"

修復古畫,要根據作品的年代、材質和破損程度來決定修復方法,要盡量用相同年代、相同材質來修補,並且要按照畫卷原本的經緯來填補和補色,同時也要對中國畫不同朝代的技法風格有深入了解,這可不是朝夕之功、急功近利所能獲取的,需要多年的功夫和浸染才能得心應手。

求賢若渴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大批學子有機會走出國門,與世界交流。1987年,在上海博物館已經工作了15年的邱錦仙應一位台灣古董商之邀,前往倫敦修復古畫。沒過多久,一位中國古畫修復師在倫敦的消息就傳到大英博物館。

當時的大英博物館擁有大量中國古畫,包括敦煌碎片,卻苦於一直沒有中國畫修復師,這些中國珍寶只能屈居地庫,難得與觀眾相見。

邱錦仙立即被隆重邀請到大英博物館表演中國畫修復技巧。她回憶說,"那是一幅從火堆裏搶救出來,受損嚴重的傅抱石山水畫。參觀的人很多,有東方館館長和很多其他部門的人。我燒了一壺滾燙的水,用一把刷子蘸著開水就開始從正面清洗畫作,在場的人都目瞪口呆。這種方法他們從來沒見過,甚至不能想像,生怕我會把這幅畫徹底毀掉。然而經過我的清洗和修補,這幅破損嚴重的傅抱石畫作最終重獲新生。"

眾人為邱錦仙的技藝所折服,大英博物館東方館時任館長傑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決意將這位技藝高超的中國古畫修復師收於麾下,她說服了上海博物館領導,讓邱錦仙在大英博物館工作幾年。

大英博物館為邱錦仙辦了所有手續,羅森女士甚至親自給英國駐華大使寫信請求幫助這位古畫修復師順利辦好籤證手續,並為當時回到上海的邱錦仙買好赴英機票。

邱錦仙說,"我家人都在上海,我其實是願意留在上海博物館工作的。但是,看到大英博物館為我做的一切,對我的重視,我很感動,人是要有良心的。我就想,那就去倫敦工作幾年吧。"

拯救傳世珍寶

沒想到,一晃30年過去了,邱錦仙仍然在大英博物館為修復中國古畫辛勤工作。

30年間,邱錦仙在大英博物館共修復了大約200多幅古畫,其中包括100多件敦煌畫卷。她說,有的大型作品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來修復。其中最使她感到自豪的是修復大英博物館被譽為鎮館之寶之一的晉代畫師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儘管是摹本,亦距今1400多年了。據說這幅畫曾經是乾隆皇帝的最愛。大英博物館收藏這幅名畫多年,卻一直不知該如何修復和保養。

2014年,這幅被精心修復的名畫正式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邱錦仙欣慰地說,這幅畫再倖存幾百年應該沒有問題了。她說,這些傳世珍寶如果得不到拯救,便會爛成垃圾。作為修復師,多修復一件,世間就多了一件珍寶。

1990年代,大英博物館曾經因英國經濟衰退而面臨大批裁員。政府派人仔細審查博物館的2000多個職位哪些需要保留,哪些應該裁掉。邱錦仙說,檢察官來看她工作時,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的工作太棒了,我應該讓我兒子來給你當學徒!之後,大英博物館大約一半的職位被裁掉了,卻增加了一個中國古畫修復師的職位。

邱錦仙說,"不管是在上海博物館還是在大英博物館,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我都是為拯救中國古畫工作。每完成一件古畫修復工作,我都感到欣慰。"

60多歲的邱錦仙現在已經退休,但是還有無數古畫等著被修復,所以她說,"只要我的眼睛和手腕還行,我就堅持做下去。"大英博物館曾前往中國希望再聘請到像邱錦仙這樣的修復專家,但如今具有這門特殊技藝的人才實屬稀缺。

一位在倫敦的中國古董修復學者提起邱錦仙時說,她最敬佩的是邱錦仙這樣一代老修復師身上蘊含的匠人精神,棄而不捨,精益求精。他們不追求學歷,不追求職稱,不走捷徑,一心一意專研一門技藝,最終身懷絶技,成為難以替代的人材。

當年上海博物館的這30位"革命接班人",後來都成為中國古董修復界的棟樑,不少人跟邱錦仙一樣活躍在國際各大著名博物館,拯救中國古董。

我問邱錦仙她的那5位修復古畫的師兄師妹們是否也都退而不休?她笑著說,"是呀,都還在忙,一個現在華盛頓的博物館,一個在日本的博物館,其他3位也在國內一些大學和博物館繼續忙碌。"

採訪結束後,她跟我說,很快將啟程到敦煌去參加保護古畫的講座。

(BBC)玉川 BBC中文網撰稿人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