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留學生創作新潮藝術擁抱“外人”身份


八位來自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的留學生,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的一家畫廊開辦了主題叫“XENO”, 中文名“外人”的展覽。他們結合在紐約留學當“外人”的經歷,和新舊文化的衝擊,創作出了探索留學生孤獨,對個人和群體身份的認知,對自己的家鄉,以及對美國移民制度審視的藝術作品。

從“外人”身份找創作靈感

來自台灣的李奕瑄製作了一張兩層的互動性海報,取名《一起孤單》,她說:“我們都是從亞洲來這邊留學的留學生,在這裡一直有一種outsider,外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成為我們在這邊創作的一種題材。”

關注酷兒,用水粉畫出了一系列亞裔酷兒肖像的馬慧說“ 我覺得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對另外一個群體來說都是外人。像我們從亞洲過來,想要在紐約就是就是開展自己的人生的時候,就是非常強烈地感覺到我想要融入這個群體,但我依舊是一個外人,但是這種掙扎我覺得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

“外人”展作品風格新潮

“這個看上去是賣鹹魚的店鋪,但是打開之後裡面是我寫的禁書。” 來自廣東珠海的陳允舒是展覽的發起人,她藏在“魚”肚子裡的書,是用迷你小說和插畫的形式,記錄下她留學前和留學後思想上的轉變。陳允舒說,“比如我以前是一個小粉紅,然後慢慢地發現了香港的雨傘運動,發現一些比如說黃之鋒這樣的年輕人。” 陳允舒想通過她的作品,表達香港言論收緊,禁書行業寒冬來臨的現狀。

“這是我來美國的第一份學生簽證原件。”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上學的李修竹, 擺放出他4年內的11份學生簽證原件和體檢報告,這些文件上面的手電筒象徵著檢查移民身份的工具。他說,“這個情況也就是不斷地在提醒著我自己說,我並不屬於這裡,但是我同時還要證明說我是合法的一個外國人。”

李修竹的作品《那個F打頭的字眼》的另一部分,是用不同的便利貼紙,和投影在牆上的視頻,希望引起人們對美國移民制度的思考。他說:“比如說就是F 1 visa, fear, future, fence 這些詞都是跟可能移民,或者我們做為外國人會時常去考慮的一些問題,或者是一些情緒。”

留學生的孤獨和困惑也可以在“外人”展上找到,來自浙江紹興的石燁爾剛來紐約上學時非常害羞。她用彩色水筆,把8週內認識的64個陌生人畫了出來,這些畫也記錄下了她在紐約變的越來越開朗的過程。石燁爾說: “其實害怕和逃避都是沒有用的。當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的時候,其實你認識一個地方的人,熟悉一個環境的方法,可以是主動去認識這裡的陌生人。 ”

發出“外人”聲音,宣傳華人藝術

設計《此刻詞典》的許方安說,這個展覽的目的不僅是展現“外人”的視角,她還希望華人藝術被世界看到, “其實我們作為20多歲,剛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這個宣傳華人的文化藝術的責任,如果說我們現在的世界上的文化藝術環境是10年前的人所塑造的話,那我們就有這個責任去塑造10年後的這個世界的文化和環境。

(VOA 久島)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