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數字來看,好萊塢確實在變,觸及靈魂、徐緩而持久、勢不可擋的那種文化變革。
英國資深女影星海倫·米倫女爵說:「確信無疑,整個行業的文化正在發生變化。」
放在去年轟轟烈烈展開的#奧斯卡太白( #OscarsSoWhite )和#我也是( #MeToo)運動大背景下,好萊塢是在自我更新,推進多元化。
最新數據顯示,負責每年舉辦奧斯卡獎評選活動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2018年還要擴大投票成員陣容,928名藝術家和業者獲邀加入,其中近一半是女性,超過三分之一是少數族裔,來自59個國家。
AMPAS是非營利機構,由電影界專業人士和藝術家組成,主要活動包括舉辦年度奧斯卡獎評選和頒獎儀式,所遇會員有權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紀錄短片獎和最佳動畫長片獎的最終表決。
成員資格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話語權。
之前,AMPAS院長埃薩克斯(Cheryl Isaacs)2016年承諾到2020年實現女性和少數族裔會員人數翻一番,比例達到50%,跟男性白人成員平分天下。
那一年奧斯卡成員總數6241人,白人佔92%,男性佔75%。
《紐約時報》說,今年的擴容是小金人像誕生以來規模最大、最多元化的一次。如果發出的邀請被盡數接受,那麼奧斯卡投票成員陣容將達到創紀錄的9300人,女性增至31%,少數族裔增至16%。
2017年奧斯卡新增成員774名,來自57國,華裔面孔多了不少,包括梁朝偉、劉嘉玲、張曼玉、范冰冰、溫明娜、馮小剛、姜文、甄子丹、陳可辛、嚴歌苓、婁燁、許鞍華、杜琪峰、趙小丁、顧長寧等。
他們分別加入了學院17個部門裏的導演、編劇、演員、攝影、音效等相應的部門。
今年受到邀請的藝術家和產業行政人員中包括法國和墨西哥的女性攝影師,還有英國小說作家J K 羅琳。
2016年電影製片人瑞塔·威爾森(Rita Wilson)一條推特#OscarsSoWhite (#奧斯卡太白)觸發比佛利山"地震"。
2017年的#MeToo(#我也是)匯入推動多元化的浪潮。從哈維·韋恩斯坦性侵醜聞曝光開始,反性侵、反性騷擾、反濫權勢頭擴展到全世界。
影視圈的潛規則、選角時的"面試沙發"和各種有形無形的性別歧視亞文化浮出水面,也成為好萊塢女性爭取平權的切入點。
女編劇、女導演一時間成了搶手香餑餑。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用更多女導演、女編劇、女攝影師、女製片,就能解決性侵女演員問題。
不過,在一片反性侵的呼嘯聲中,鮮有同性戀者的類似遭遇和男性遭受性侵的案例,如果不是很少發生,就是很少被觸及。
聲音較弱但仍不時可以聽到的抱怨,主要是反向歧視,即白人男性在平權運動中變成了弱勢群體。
聽眾較多的另一個較微弱的聲音來自女界和影視界對#MeToo運動的反彈,認為黑白對立、橫掃一切的簡單粗獷很可能破壞一大片,尤其傷及男女交流中的微妙、意會、含蓄之美。
不過,這些不滿、疑慮一時都湮沒在滔滔大勢中。
一個女導演聲援團體(Film Fatales)的創辦人麗婭·梅耶霍夫觀點明確:"性侵問題的根子在就業的不平等。很顯然,如果當權者都是身強力壯的直男,一個副作用就是電影拍攝外景地和世界各地發生的性侵。"
據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影視界女性研究中心的統計,2017年票房最高的百部大片,女導演佔8%,女編劇佔10%,女攝影佔2%,女製片佔24%,女剪輯佔14%。
比佛利山傳出的消息顯示,許多女性從業人員感到更多機會的大門向她們開啟,經紀人和影業公司開始爭奪女性驅動的項目。
一些劇本屢屢遭拒的女編劇開始看到舊作重見天日的希望之光,因為好萊塢所有的影棚都急著在找女編劇。
這裏需要註明,電影業善用女影星的光彩撐票房,低估女編劇的才華卻是常態,為了讓自己的劇本被接納,女編劇會屈尊,用陽剛男性的名字作筆名。
但幾乎一夜之間,"編劇:亞利克斯(男名)"變成了"編劇:雅利克桑德拉"(女名)。
第34屆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今年初春在美國猶他州舉辦,37%的參展電影出自女導演之手。
同時,本屆電影節的經銷和發行合同也是歷年來最少的。電影節上收獲無數好評的片子或許在可見的將來不會在你家附近的影院上映。
雖然女性在好萊塢爭取平等地位和待遇的努力得到不少男性的支持,也有很多人擔心自己的職業前程將受到衝擊。
一名男性白人導演多喝了幾杯之後,對BBC記者莫斯裏透露一個大家都閉口不提的趨勢:好萊塢的電視台求"女賢"若渴,實在找不到女導演,居然把化妝組的美髮師拉去當導演。後來他承認這是傳聞。
"對好萊塢的白人男性來說,現在是最糟糕最難捱的時候。"
雖然美髮師當導演的橋段算是滿心憤懣的男性白人的吐槽,離好萊塢時下的情緒也不遠。
另一方面,圈內的女性發現自己身邊的男性並不害怕過去的罪過、錯誤被揭出來,但真心害怕自己在性別平衡的就業市場喪失自己的創意激情和靈感。
比如,為了政治正確,凡是拿不準該不該說的笑話就不說,作品變得幹巴巴。
在女編劇看來,這種多僱女編劇就會壓制創意的擔憂簡直是荒謬。
為女權吶喊者認為變化速度還是太慢。
英國影視元老級女星海倫·米倫女爵告訴BBC,想當年她剛出道時,拍攝現場99.9%是男人,現在是75%。
不過,即使任重而道遠,她強調整個行業的文化確實在發生變化,這毫無疑問。
而且,"我們所有人都脫不了幹系。那些都是文化態度……長久以來我們始終被告知'這就是自然'。可這不是自然,這是文化,而文化是可以改變的。"
變革是潮流。一些業內重量級人物開始為傳統上被排斥在娛樂圈外的群體提供見習、實習機會。
洛杉磯市政府設立了一個"進化娛樂基金"(Evolve Entertainment Fund),為傳統上在好萊塢處於弱勢的社群成員提供進入洛杉磯標誌性行業的敲門磚和機會。
洛杉磯市長加塞提把好萊塢的幕後服務工作稱為洛杉磯中產階級的基石。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娛樂頻道前負責人尼娜·泰斯勒跟製片人德妮絲·諾維聯手成立了一個製片公司,主打"多元化影視作品"的創作。
她的理論是這樣的:基於多元化背景的多元化聲音催生富有創意的新穎的敘事,而這也符合商業利益。
她說,現在是實踐這個理論的"關鍵時刻"。
(BBC)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