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年的羅馬:意大利貴族出身的紅衣主教、藝術贊助人阿爾多布蘭迪尼(Pietro Aldobrandini)在自己私宅舉辦了一場盛大晚宴。摩德納及瑞吉歐公國的大使馬塞蒂(Fabio Masetti)應邀赴宴,他環顧餐廳,一套耀眼的銀器在燭光下閃閃發亮,令他印象深刻。第二天,馬塞蒂在給他的老闆摩德納及瑞吉歐公爵的信中特別提到了這套引起他注意的大型銀器:「我看到12個塑有12位羅馬皇帝立像(的大盤子),上面刻畫了他們的顯赫戰功和豐功偉績,價值2千個羅馬金幣。」
馬塞蒂所說的就是「凱撒銀盤」(Silver Caesars,凱撒為羅馬皇帝封號之一),一組12個銀質鍍金高腳盤。這套餐具作為文藝復興銀器的典範,堪稱同時期流傳至今最重要的銀器組具。負責策劃凱撒銀盤展的西蒙(Julia Siemon)這樣評價:「文藝復興有很多漂亮的銀器,但凱撒銀盤絶無僅有,非常特別。」這場引人入勝的展覽將在英國白金漢郡19世紀的法式城堡風格的沃德斯登莊園(Waddesdon Manor)舉行,這座莊園是建立歐洲銀行帝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一位成員興建的,他的父親曾擁有其中一件凱撒銀盤。
凱撒銀盤曾屬於紅衣主教阿爾多布蘭迪尼(1571-1621),因此也稱阿爾多布蘭迪尼泰扎(Aldobrandini Tazze)。泰扎(tazza)是意大利文,指一種淺口裝飾杯盤,配有底座,形狀源於古代酒器,tazze是複數形式的拼寫。
這是12隻泰扎150年來首次團聚一堂,齊齊在沃德斯登莊園的白色畫室亮相,場面相當壯觀。整個杯盤高約16英寸(41厘米),托盤正中佇立著一尊羅馬皇帝像,托盤上有四幅精美圖畫描繪了皇帝一生中的重要事蹟,而托盤則置於華麗的底座上。
整套銀盤共描繪了48個歷史場景,每個歷史場景都出自於古羅馬歷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的《羅馬十二帝王傳》(The Twelve Caesars)的一段歷史記載。該書著於公元二世紀早期,記錄了凱撒大帝尤里烏斯(Julius Caesar)和羅馬前11位皇帝的生平事蹟。
其中一隻托盤上描繪凱撒大帝與同僚們正在商討橫渡盧比孔河,另一隻描繪尼祿皇帝(Nero)在被大火吞噬的羅馬城中彈奏七弦琴。
就算不了解那位古羅馬歷史學家或羅馬歷史,你也會被這些珍貴銀器展現出的卓越工藝所震撼。整套銀器重達82磅(5.85石),西蒙說:「真的是銀子打造的藝術品。」
凱撒銀盤的特別之處在於,雖然在藝術古董收藏行內很出名,但大家對它們的起源卻知之甚少,幾百年來,學者們都沒能凖確梳理出它們的歷史軌跡。我們不知道銀盤為誰而造,何時而造以及為何而造。
沃德斯登莊園的展覽名為「凱撒銀盤:文藝復興之謎」(The Silver Caesars: A Renaissance Mystery),去年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次展出。西蒙認為,她和同事們已發現解開這組餐桌裝飾擺件謎團之法,銀盤之設計製作可能只是用來裝飾餐桌,並非用來盛載菜餚。跟隨西蒙的推理腳步,我們將進入一部引人入勝的藝術偵探小說。
束銀盤之於高閣
凱撒銀盤謎團重重並不奇怪,因為文獻記載少得可憐,雖然馬塞蒂的信是少數提到銀杯早期歷史的文獻之一,但可惜這些文獻都沒提到銀杯最初的主人。而銀盤也沒有任何標誌或是工匠行會印章說明鑄造地點和時間。而且凱撒杯盤是由幾部分組合而成,能夠輕易拆卸便於儲藏和運輸。因此幾百年來,許多部件被拆解,混搭錯配,販賣出售,四散流離。
1826年, 12隻銀杯突然在英國橫空出現,當時人們誤以為是出自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金匠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之手。19世紀時,銀盤被鍍了金,還有6隻的底座和杯腳被換成了精美的替代品。
到了21世紀,這些銀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藏家手裏(其中一隻在2013年拍得140多萬美元)。2010年,古希臘羅馬文獻學者彼爾德(Mary Beard)來到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查看塑有多米提安皇帝(Domitian)像的銀盤,本來以為是原裝,結果卻發現托盤上雕畫的卻是提比略皇帝(Tiberius)的生活場景。
多虧了彼爾德和西蒙的艱苦研究,這48幅托盤雕刻畫現在都已經識別出來,而且至少在展覽期間,托盤和人像雕塑是吻合的。
單是要把分散各處的12隻銀盤同時同場展出就夠不容易了,而且西蒙還根據我們對銀杯有限的了解,提出了一個可能解開謎團的假設。最近發現的兩封信件顯示,有6個銀盤曾於1599年在米蘭放售,還有一則關於銀杯的記載出現在1580年代晚期,那麼推測銀盤很可能是在1590年代鑄造的。
另外,盤子的圖像呈現濃郁的自然主義風格。銀盤工匠用各種小型鐵具,包括雕刻刀和鑽孔工具,採用陽雕手法在托盤凹面刻出這些生動圖像。這些盤子最早曾整套出現在意大利,但卻具有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銀器的風格,很可能是在歐洲西北沿海低地國家荷蘭等一帶鑄造。還有一個線索是,托盤上明顯有北歐風格建築,包括幾個托盤上的半木質結構房屋,
西蒙解釋說:「托盤上所有的場景都不像古羅馬,也一點兒都不像意大利。這些銀盤所描繪的古羅馬不是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而是一種理念,一種皇權的理念。這是文藝復興時代對古羅馬的再次詮釋。」
16世紀時,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了歐洲西北沿海荷蘭等低地國家。西蒙說哈布斯堡王朝喜歡與古羅馬皇帝相提並論,由此之故,托盤上的圖像,用西蒙的話說是「展現皇權正確積極的一面」,就如我們所見,多是炫耀羅馬皇帝軍事勝利和凱旋迴歸,而沒有展示《羅馬十二帝王傳》對羅馬皇帝醜惡一面的記載,譬如墮落的性生活。西蒙認為,銀盤圖像全都在歌頌皇權,可以猜測這組餐具是為了獻給哈布斯堡王朝的某位君主,有點像獻媚版的「君主之鑒」,即歐洲中世紀時代教導君主如何當好統治者的教科書。
西蒙心中甚至有了這位君主人選: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七世(Archduke Albert VII)。此人1590年代曾擔任荷蘭南部地區,即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荷蘭地區的總督,可能地方長官為了討好他, 遂將銀杯當作禮物進貢。
但銀杯是怎麼又從荷蘭去了意大利,又被阿爾多布蘭迪尼紅衣主教收藏?西蒙對此也有解釋:1598年,這位奧地利大公在意大利北部城市費拉拉迎娶西班牙公主,紅衣主教曾邀請他去做客。
西蒙猜測,可能是奧地利大公感謝紅衣主教,豪氣地送了他幾只銀盤,主教大人後來又買到了其他幾只,到了1604年羅馬那場晚宴時,整套銀盤他已集齊了。
西蒙的解釋很有說服力,也讓我們把注意力從銀盤為何為誰而造,轉向銀杯本身的藝術價值。
這組凱撒銀盤不僅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錯綜複雜的權利網絡,更是精美絶倫的藝術作品。銀杯的精美細節引人入勝,正如展覽文案所述,「價值遠遠高於本身銀子的重量」。
(BBC)阿拉斯泰爾·蘇克 (Alastair Sooke)
馬塞蒂所說的就是「凱撒銀盤」(Silver Caesars,凱撒為羅馬皇帝封號之一),一組12個銀質鍍金高腳盤。這套餐具作為文藝復興銀器的典範,堪稱同時期流傳至今最重要的銀器組具。負責策劃凱撒銀盤展的西蒙(Julia Siemon)這樣評價:「文藝復興有很多漂亮的銀器,但凱撒銀盤絶無僅有,非常特別。」這場引人入勝的展覽將在英國白金漢郡19世紀的法式城堡風格的沃德斯登莊園(Waddesdon Manor)舉行,這座莊園是建立歐洲銀行帝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一位成員興建的,他的父親曾擁有其中一件凱撒銀盤。
凱撒銀盤曾屬於紅衣主教阿爾多布蘭迪尼(1571-1621),因此也稱阿爾多布蘭迪尼泰扎(Aldobrandini Tazze)。泰扎(tazza)是意大利文,指一種淺口裝飾杯盤,配有底座,形狀源於古代酒器,tazze是複數形式的拼寫。
這是12隻泰扎150年來首次團聚一堂,齊齊在沃德斯登莊園的白色畫室亮相,場面相當壯觀。整個杯盤高約16英寸(41厘米),托盤正中佇立著一尊羅馬皇帝像,托盤上有四幅精美圖畫描繪了皇帝一生中的重要事蹟,而托盤則置於華麗的底座上。
整套銀盤共描繪了48個歷史場景,每個歷史場景都出自於古羅馬歷史學家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的《羅馬十二帝王傳》(The Twelve Caesars)的一段歷史記載。該書著於公元二世紀早期,記錄了凱撒大帝尤里烏斯(Julius Caesar)和羅馬前11位皇帝的生平事蹟。
其中一隻托盤上描繪凱撒大帝與同僚們正在商討橫渡盧比孔河,另一隻描繪尼祿皇帝(Nero)在被大火吞噬的羅馬城中彈奏七弦琴。
就算不了解那位古羅馬歷史學家或羅馬歷史,你也會被這些珍貴銀器展現出的卓越工藝所震撼。整套銀器重達82磅(5.85石),西蒙說:「真的是銀子打造的藝術品。」
凱撒銀盤的特別之處在於,雖然在藝術古董收藏行內很出名,但大家對它們的起源卻知之甚少,幾百年來,學者們都沒能凖確梳理出它們的歷史軌跡。我們不知道銀盤為誰而造,何時而造以及為何而造。
沃德斯登莊園的展覽名為「凱撒銀盤:文藝復興之謎」(The Silver Caesars: A Renaissance Mystery),去年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次展出。西蒙認為,她和同事們已發現解開這組餐桌裝飾擺件謎團之法,銀盤之設計製作可能只是用來裝飾餐桌,並非用來盛載菜餚。跟隨西蒙的推理腳步,我們將進入一部引人入勝的藝術偵探小說。
束銀盤之於高閣
凱撒銀盤謎團重重並不奇怪,因為文獻記載少得可憐,雖然馬塞蒂的信是少數提到銀杯早期歷史的文獻之一,但可惜這些文獻都沒提到銀杯最初的主人。而銀盤也沒有任何標誌或是工匠行會印章說明鑄造地點和時間。而且凱撒杯盤是由幾部分組合而成,能夠輕易拆卸便於儲藏和運輸。因此幾百年來,許多部件被拆解,混搭錯配,販賣出售,四散流離。
1826年, 12隻銀杯突然在英國橫空出現,當時人們誤以為是出自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著名金匠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之手。19世紀時,銀盤被鍍了金,還有6隻的底座和杯腳被換成了精美的替代品。
到了21世紀,這些銀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藏家手裏(其中一隻在2013年拍得140多萬美元)。2010年,古希臘羅馬文獻學者彼爾德(Mary Beard)來到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查看塑有多米提安皇帝(Domitian)像的銀盤,本來以為是原裝,結果卻發現托盤上雕畫的卻是提比略皇帝(Tiberius)的生活場景。
多虧了彼爾德和西蒙的艱苦研究,這48幅托盤雕刻畫現在都已經識別出來,而且至少在展覽期間,托盤和人像雕塑是吻合的。
單是要把分散各處的12隻銀盤同時同場展出就夠不容易了,而且西蒙還根據我們對銀杯有限的了解,提出了一個可能解開謎團的假設。最近發現的兩封信件顯示,有6個銀盤曾於1599年在米蘭放售,還有一則關於銀杯的記載出現在1580年代晚期,那麼推測銀盤很可能是在1590年代鑄造的。
另外,盤子的圖像呈現濃郁的自然主義風格。銀盤工匠用各種小型鐵具,包括雕刻刀和鑽孔工具,採用陽雕手法在托盤凹面刻出這些生動圖像。這些盤子最早曾整套出現在意大利,但卻具有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銀器的風格,很可能是在歐洲西北沿海低地國家荷蘭等一帶鑄造。還有一個線索是,托盤上明顯有北歐風格建築,包括幾個托盤上的半木質結構房屋,
西蒙解釋說:「托盤上所有的場景都不像古羅馬,也一點兒都不像意大利。這些銀盤所描繪的古羅馬不是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而是一種理念,一種皇權的理念。這是文藝復興時代對古羅馬的再次詮釋。」
16世紀時,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了歐洲西北沿海荷蘭等低地國家。西蒙說哈布斯堡王朝喜歡與古羅馬皇帝相提並論,由此之故,托盤上的圖像,用西蒙的話說是「展現皇權正確積極的一面」,就如我們所見,多是炫耀羅馬皇帝軍事勝利和凱旋迴歸,而沒有展示《羅馬十二帝王傳》對羅馬皇帝醜惡一面的記載,譬如墮落的性生活。西蒙認為,銀盤圖像全都在歌頌皇權,可以猜測這組餐具是為了獻給哈布斯堡王朝的某位君主,有點像獻媚版的「君主之鑒」,即歐洲中世紀時代教導君主如何當好統治者的教科書。
西蒙心中甚至有了這位君主人選: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七世(Archduke Albert VII)。此人1590年代曾擔任荷蘭南部地區,即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荷蘭地區的總督,可能地方長官為了討好他, 遂將銀杯當作禮物進貢。
但銀杯是怎麼又從荷蘭去了意大利,又被阿爾多布蘭迪尼紅衣主教收藏?西蒙對此也有解釋:1598年,這位奧地利大公在意大利北部城市費拉拉迎娶西班牙公主,紅衣主教曾邀請他去做客。
西蒙猜測,可能是奧地利大公感謝紅衣主教,豪氣地送了他幾只銀盤,主教大人後來又買到了其他幾只,到了1604年羅馬那場晚宴時,整套銀盤他已集齊了。
西蒙的解釋很有說服力,也讓我們把注意力從銀盤為何為誰而造,轉向銀杯本身的藝術價值。
這組凱撒銀盤不僅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錯綜複雜的權利網絡,更是精美絶倫的藝術作品。銀杯的精美細節引人入勝,正如展覽文案所述,「價值遠遠高於本身銀子的重量」。
(BBC)阿拉斯泰爾·蘇克 (Alastair Sooke)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