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日聖迪耶(St-Dié-des-Vosges)是法國東北部默爾特河谷(Meurthe valley)中一個綠樹成蔭的小鎮,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西南68公里處,瑞士巴塞爾(Basel)西北93公里處,德國弗裏堡(Freiburg)西北74公里處。如今,依靠現代地圖和測量經緯度的精確方法,我們可以凖確指出它在地球上的位置。然而在幾百年前,當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還是神秘而未知的時候,一群歐洲人文主義者聚在這裏製作了一幅非同尋常的世界地圖——這幅地圖和之前的有著天壤之別,而它所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美洲大陸的命名與這座小鎮密切相關。
這幅地圖印刷於1507年,長2.4米,寬1.4米,這一尺寸足以支撐起描繪整個世界的雄心壯志。誠然,這幅地圖描繪的世界的確要比以往更多。幾百年來,歐洲人一直認為世界是由三塊大陸組成的:亞洲、非洲和歐洲,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正因如此,獲得西班牙資助的意大利探險家和殖民者哥倫布,在去世前一年還相信他在美洲的登陸之處只是亞洲的另一部分。而此幅地圖首次描繪了地球上的第四部分。這塊大陸位於歐洲的左面,地圖所描繪的南美洲呈細長狀,南美洲上方有一個小型的北美洲。這塊新大陸四面環水。地圖上現今巴西所在的位置,地圖繪製者標上了一個名字:美洲(America)。
地圖繪製史上的里程碑當屬瓦爾德澤米勒地圖(Waldseemüller map),它出自德國人文主義者之手。不過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只是一群學者當中的一員,這群學者在孚日聖迪耶教堂詠禮司鐸(天主教會聖職)路德(Walter Lud)的召集下來到這座小鎮。路德對宇宙學(研究地球以及它在宇宙中位置的科學)尤其感興趣,想創作一幅世界圖景,將古代知識和當下正在進行的航海探險的新發現相結合。為此他從洛林公爵(Duke of Lorraine)勒內二世(René II)那裏獲得資助,開辦了一家名為吉姆納士沃薩根(Gymnasium Vosagense)的印刷社,並組建了一個團隊,團隊成員包括瓦爾德澤米勒和另一位德國人文主義者林曼(Matthias Ringmann)。《世界上的第四部分:通往地球盡頭的競逐,偉大的地圖史話,美洲之名的由來》(The Fourth Part of the World: The Race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Map that Gave America)的作者萊斯特(Toby Lester)說,林曼帶頭編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和地圖一起印刷,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美洲得名正是因為這本書。
這兩個德國人一起在孚日聖迪耶做這個項目並不是為了錢。這座小鎮的位置同樣很重要。萊斯特告訴我,"這裏有從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出發的探險者,他們將所有信息帶回到這裏;意大利人資助這些探險,同時參與其中,整合了大量信息;德國人處於中間,在印刷方面做了強有力的領導工作。" 孚日聖迪耶位於斯特拉斯堡、巴塞爾和弗裏堡附近,和其他設有印刷社的地方一樣,這裏是信息的匯集、往來之地。
今時今日,只有少許線索可以勾勒出孚日聖迪耶的中世紀歷史,這座小鎮基本上是在二戰(World War II)後重建的。美洲大陸的輪廓鋪陳在大教堂外面的地面上,位於砂巖上,砂巖呈粉紅色,與美洲大陸的輪廓相得益彰,你可能會誤以為砂巖是裝飾圖案;迴廊上石制的美洲大陸土著人的奇特形像清晰可見;每年鎮上都會舉辦國際地理節,地理專家和愛好者們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也許正因如此,大多數鎮上的遊客都不知道小鎮的地圖製作歷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預約參觀當地敞亮而現代化的圖書館來感受小鎮地圖製作史的殘存遺跡。
沿著圖書館的樓梯遊覽下來,穿過五顏六色的兒童繪畫區,這些繪畫裝飾著特爾塞爾廣場(Salle du Trésor,又稱珍藏室)的牆壁,孚日聖迪耶的遊客少有到這裏的,我是其中之一。去年旅遊局(Tourist Office)記錄的訪客則有18,000人,只有664人到訪這裏。這是一間狹小的房間,配有木質展示櫃,和圖書館其餘地方的當代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這裏展出有其他年代久遠的稀有書籍,比如說含精美插圖的歌曲書《格萊杜爾》(Graduel)。在這些書籍中間,有一本原版書,和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同時印刷於1507年,書名叫作《宇宙學入門》(Cosmographiae Introductio, or Introduction to Cosmography)。
這本鴻篇巨著全部用拉丁文寫成,書的目的非常清楚:它是一個"對於繪在地球儀和平面上的世界的介紹"。這裏的"平面"指的就是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它印在12張單獨的紙上,然後拼在一塊平面上;而"地球儀"指的則是較小版本的地圖,它可以剪下來並粘貼到一個球上——這使得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用於商業印刷的地球儀。它能證明,和通常看法不同,中世紀的歐洲人非常清楚世界是球形的而不是平的。重要的一點在於,文中還解釋了美洲大陸命名背後的原因。書中說這塊大陸是意大利探險家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發現的。由於其它大陸的名字在拉丁語中都是陰性的——歐羅巴(Europa),阿非利加(Africa),亞細亞(Africa),所以作者推斷這塊新大陸的名字也應該是陰性的,叫作"亞美利加(美洲),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
這些字眼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引發了人們的爭論。西班牙修士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 Casas)在16世紀上半葉曾經表示,這樣命名對哥倫布來說是"傷害和不公",因為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航行要早於韋斯普奇。美國作家歐文(Washington Irving)曾於1809年撰文表示這樣命名是"狡猾的欺騙",佛羅倫薩人通過這種方式竊取了屬於哥倫布的榮耀。不過儘管哥倫布穿越大西洋的四次航行始於1492年,其間他曾到達加勒比海的島嶼,然而他只在1498年的第三次航行中踏上過美洲大陸的土地。韋斯普奇曾於1504年寫信給勒內公爵,這封信重印在《宇宙學入門》一書中,信上寫到了他於1497至1504年間展開的四次航行,而他到達美洲大陸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一年。歷史學家對這封信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不過瓦爾德澤米勒和林曼認為韋斯普奇的信是真實的,他們依據的是信中對於新大陸命名的內容。
新大陸的名字並不是地圖上的唯一爭論點。很多爭論都圍繞著新大陸被水包圍這一事實展開。孚日聖迪耶的地圖製作者在1507年如何知道哥倫布和韋斯普奇踏足的這塊大陸另一邊也有水呢?據記載,第一位見過太平洋的歐洲人是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他是於六年之後(即1513年)在巴拿馬的一座山頂上看到太平洋的。那麼"大陸另一邊有水"在當時是猜測出來的嗎?又或者是地圖製造者從葡萄牙人宣稱到達大陸另一邊的航行中獲得了信息?而葡萄牙人將這一消息對外保密,是因為穿越了西班牙的水域?(1494年,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決定按照《托爾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將歐洲以西的世界劃歸各自所有。現在的巴西之外的所有地區劃歸西班牙領地,正因如此,巴西成了南美洲唯一說葡萄牙語的國家。)
另一個謎團則聚焦於這幅地圖本身保存的狀況。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在1507年印刷了1000份,不過不久之後全都不見了。地圖不像書本那樣可以保存在圖書館裏,地圖陳列在教育機構,並不像書本那樣可以長久保存。地圖愛好者花了幾百年的時間來尋找這幅地圖的下落,並嘗試根據《宇宙學入門》中的描述來重現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模樣。1901年,歷史和地理學教授、神父費希爾(Father Joseph Fischer)在德國沃爾夫埃格城堡(Wolfegg Castle)發現僅存的一幅地圖。這幅有時被稱之為"美洲出生證明"的地圖於2003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US Library of Congress)以1000萬美元的天價購得。
不過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美洲的描繪以及美洲的命名。萊斯特表示,"這幅地圖就像一個維基百科詞條,結合併編輯了很多不同人物的信息。是的,這是一幅地理圖紙,但它不僅僅描繪空間,還描繪時間。"
這一觀點通過地圖頂部的兩幅人像可以體現:一幅是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他代表了看待世界的古老方式和一整套古老的知識體系;另一幅是韋斯普奇,他代表了看待世界的嶄新方式,這種方式的形成得益於現代學習和探索發現。透過地圖製作,我們可以看到同時貫穿其中的這兩個不同的時代。比如說,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描繪歐洲的方式並不精確——這不是因為瓦爾德澤米勒對於歐洲地理沒有更為完善的理解,而是因為正如萊斯特所寫,他自己希望"把已知世界描繪成和1000多年前托勒密筆下的一模一樣。"
此外,地圖的頂部一反常態:繪的是兩個人而不是上帝。這同樣傳達出一條強有力的信息:"以前只有上帝可以俯瞰世界,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立刻把一切展現在你眼前。這進而傳達出一種帝國思想,因為如果我們可以描繪出整個世界的地圖並且擁有全世界,那麼我們就可以主宰它。"萊斯特說。
最後,瓦爾德澤米勒地圖提醒我們,所有地圖都帶有政治色彩。地圖繪製者將地圖頂部設為北方,而此前的常規做法是將頂部設為東方。此外,繪製者還將歐洲繪於地圖正中,這種做法直截了當地以歐洲為中心。地圖繪製者決定用一個歐洲過客的名字來命名一塊有人居住的大陸,這一決定突出了歐洲視角,體現了當時歐洲人的態度和抱負。這一觀念預示了歐洲人將繼續佔領土地、掠奪資源並且統治人民,消滅異族文化,殺戮普羅大眾。
正如萊斯特在書中所總結的那樣,"這幅地圖為1492年的新世界開了張出生證明——也對此前的世界判了死刑。"
(BBC)馬德維•拉馬尼 Madhvi Ramani
這幅地圖印刷於1507年,長2.4米,寬1.4米,這一尺寸足以支撐起描繪整個世界的雄心壯志。誠然,這幅地圖描繪的世界的確要比以往更多。幾百年來,歐洲人一直認為世界是由三塊大陸組成的:亞洲、非洲和歐洲,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正因如此,獲得西班牙資助的意大利探險家和殖民者哥倫布,在去世前一年還相信他在美洲的登陸之處只是亞洲的另一部分。而此幅地圖首次描繪了地球上的第四部分。這塊大陸位於歐洲的左面,地圖所描繪的南美洲呈細長狀,南美洲上方有一個小型的北美洲。這塊新大陸四面環水。地圖上現今巴西所在的位置,地圖繪製者標上了一個名字:美洲(America)。
地圖繪製史上的里程碑當屬瓦爾德澤米勒地圖(Waldseemüller map),它出自德國人文主義者之手。不過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只是一群學者當中的一員,這群學者在孚日聖迪耶教堂詠禮司鐸(天主教會聖職)路德(Walter Lud)的召集下來到這座小鎮。路德對宇宙學(研究地球以及它在宇宙中位置的科學)尤其感興趣,想創作一幅世界圖景,將古代知識和當下正在進行的航海探險的新發現相結合。為此他從洛林公爵(Duke of Lorraine)勒內二世(René II)那裏獲得資助,開辦了一家名為吉姆納士沃薩根(Gymnasium Vosagense)的印刷社,並組建了一個團隊,團隊成員包括瓦爾德澤米勒和另一位德國人文主義者林曼(Matthias Ringmann)。《世界上的第四部分:通往地球盡頭的競逐,偉大的地圖史話,美洲之名的由來》(The Fourth Part of the World: The Race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Map that Gave America)的作者萊斯特(Toby Lester)說,林曼帶頭編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和地圖一起印刷,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美洲得名正是因為這本書。
這兩個德國人一起在孚日聖迪耶做這個項目並不是為了錢。這座小鎮的位置同樣很重要。萊斯特告訴我,"這裏有從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出發的探險者,他們將所有信息帶回到這裏;意大利人資助這些探險,同時參與其中,整合了大量信息;德國人處於中間,在印刷方面做了強有力的領導工作。" 孚日聖迪耶位於斯特拉斯堡、巴塞爾和弗裏堡附近,和其他設有印刷社的地方一樣,這裏是信息的匯集、往來之地。
今時今日,只有少許線索可以勾勒出孚日聖迪耶的中世紀歷史,這座小鎮基本上是在二戰(World War II)後重建的。美洲大陸的輪廓鋪陳在大教堂外面的地面上,位於砂巖上,砂巖呈粉紅色,與美洲大陸的輪廓相得益彰,你可能會誤以為砂巖是裝飾圖案;迴廊上石制的美洲大陸土著人的奇特形像清晰可見;每年鎮上都會舉辦國際地理節,地理專家和愛好者們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也許正因如此,大多數鎮上的遊客都不知道小鎮的地圖製作歷史,不過他們可以通過預約參觀當地敞亮而現代化的圖書館來感受小鎮地圖製作史的殘存遺跡。
沿著圖書館的樓梯遊覽下來,穿過五顏六色的兒童繪畫區,這些繪畫裝飾著特爾塞爾廣場(Salle du Trésor,又稱珍藏室)的牆壁,孚日聖迪耶的遊客少有到這裏的,我是其中之一。去年旅遊局(Tourist Office)記錄的訪客則有18,000人,只有664人到訪這裏。這是一間狹小的房間,配有木質展示櫃,和圖書館其餘地方的當代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這裏展出有其他年代久遠的稀有書籍,比如說含精美插圖的歌曲書《格萊杜爾》(Graduel)。在這些書籍中間,有一本原版書,和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同時印刷於1507年,書名叫作《宇宙學入門》(Cosmographiae Introductio, or Introduction to Cosmography)。
這本鴻篇巨著全部用拉丁文寫成,書的目的非常清楚:它是一個"對於繪在地球儀和平面上的世界的介紹"。這裏的"平面"指的就是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它印在12張單獨的紙上,然後拼在一塊平面上;而"地球儀"指的則是較小版本的地圖,它可以剪下來並粘貼到一個球上——這使得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用於商業印刷的地球儀。它能證明,和通常看法不同,中世紀的歐洲人非常清楚世界是球形的而不是平的。重要的一點在於,文中還解釋了美洲大陸命名背後的原因。書中說這塊大陸是意大利探險家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發現的。由於其它大陸的名字在拉丁語中都是陰性的——歐羅巴(Europa),阿非利加(Africa),亞細亞(Africa),所以作者推斷這塊新大陸的名字也應該是陰性的,叫作"亞美利加(美洲),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
這些字眼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引發了人們的爭論。西班牙修士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 Casas)在16世紀上半葉曾經表示,這樣命名對哥倫布來說是"傷害和不公",因為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航行要早於韋斯普奇。美國作家歐文(Washington Irving)曾於1809年撰文表示這樣命名是"狡猾的欺騙",佛羅倫薩人通過這種方式竊取了屬於哥倫布的榮耀。不過儘管哥倫布穿越大西洋的四次航行始於1492年,其間他曾到達加勒比海的島嶼,然而他只在1498年的第三次航行中踏上過美洲大陸的土地。韋斯普奇曾於1504年寫信給勒內公爵,這封信重印在《宇宙學入門》一書中,信上寫到了他於1497至1504年間展開的四次航行,而他到達美洲大陸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一年。歷史學家對這封信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不過瓦爾德澤米勒和林曼認為韋斯普奇的信是真實的,他們依據的是信中對於新大陸命名的內容。
新大陸的名字並不是地圖上的唯一爭論點。很多爭論都圍繞著新大陸被水包圍這一事實展開。孚日聖迪耶的地圖製作者在1507年如何知道哥倫布和韋斯普奇踏足的這塊大陸另一邊也有水呢?據記載,第一位見過太平洋的歐洲人是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他是於六年之後(即1513年)在巴拿馬的一座山頂上看到太平洋的。那麼"大陸另一邊有水"在當時是猜測出來的嗎?又或者是地圖製造者從葡萄牙人宣稱到達大陸另一邊的航行中獲得了信息?而葡萄牙人將這一消息對外保密,是因為穿越了西班牙的水域?(1494年,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決定按照《托爾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將歐洲以西的世界劃歸各自所有。現在的巴西之外的所有地區劃歸西班牙領地,正因如此,巴西成了南美洲唯一說葡萄牙語的國家。)
另一個謎團則聚焦於這幅地圖本身保存的狀況。瓦爾德澤米勒地圖在1507年印刷了1000份,不過不久之後全都不見了。地圖不像書本那樣可以保存在圖書館裏,地圖陳列在教育機構,並不像書本那樣可以長久保存。地圖愛好者花了幾百年的時間來尋找這幅地圖的下落,並嘗試根據《宇宙學入門》中的描述來重現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模樣。1901年,歷史和地理學教授、神父費希爾(Father Joseph Fischer)在德國沃爾夫埃格城堡(Wolfegg Castle)發現僅存的一幅地圖。這幅有時被稱之為"美洲出生證明"的地圖於2003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US Library of Congress)以1000萬美元的天價購得。
不過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美洲的描繪以及美洲的命名。萊斯特表示,"這幅地圖就像一個維基百科詞條,結合併編輯了很多不同人物的信息。是的,這是一幅地理圖紙,但它不僅僅描繪空間,還描繪時間。"
這一觀點通過地圖頂部的兩幅人像可以體現:一幅是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他代表了看待世界的古老方式和一整套古老的知識體系;另一幅是韋斯普奇,他代表了看待世界的嶄新方式,這種方式的形成得益於現代學習和探索發現。透過地圖製作,我們可以看到同時貫穿其中的這兩個不同的時代。比如說,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描繪歐洲的方式並不精確——這不是因為瓦爾德澤米勒對於歐洲地理沒有更為完善的理解,而是因為正如萊斯特所寫,他自己希望"把已知世界描繪成和1000多年前托勒密筆下的一模一樣。"
此外,地圖的頂部一反常態:繪的是兩個人而不是上帝。這同樣傳達出一條強有力的信息:"以前只有上帝可以俯瞰世界,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立刻把一切展現在你眼前。這進而傳達出一種帝國思想,因為如果我們可以描繪出整個世界的地圖並且擁有全世界,那麼我們就可以主宰它。"萊斯特說。
最後,瓦爾德澤米勒地圖提醒我們,所有地圖都帶有政治色彩。地圖繪製者將地圖頂部設為北方,而此前的常規做法是將頂部設為東方。此外,繪製者還將歐洲繪於地圖正中,這種做法直截了當地以歐洲為中心。地圖繪製者決定用一個歐洲過客的名字來命名一塊有人居住的大陸,這一決定突出了歐洲視角,體現了當時歐洲人的態度和抱負。這一觀念預示了歐洲人將繼續佔領土地、掠奪資源並且統治人民,消滅異族文化,殺戮普羅大眾。
正如萊斯特在書中所總結的那樣,"這幅地圖為1492年的新世界開了張出生證明——也對此前的世界判了死刑。"
(BBC)馬德維•拉馬尼 Madhvi Ramani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