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披露電影行業的性別平等問題


坎皮恩(Jane Campion)是唯一一位拿過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女導演,她以"荒唐"來形容這個事實。2017年,科波拉(Sofia Coppola)憑借《牡丹花下》(The Beguiled)一片,成為了該電影節第二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性。

這個最有聲望、最為盛大的電影節,今年迎來第71個年頭,它顯然接受了批評,組成了一個由四男五女組成、具有多樣性和性別平衡的評審團,五位女性包括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出演《暮光之城》(Twilight Saga)的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和法國女演員賽杜(Lea Seydoux)。賽杜曾獲非常罕見的榮譽,因為在《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裏的表演,而與聯袂主演的艾克阿切波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及導演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在2013年分享了金棕櫚獎)。

不過,說到參賽電影,看起來就沒有那麼平等了。角逐2018年金棕櫚獎的21位導演中,只有3位女性:《太陽之女》(Girls of the Sun)的於松(Eva Husson)、《迦百農》(Capernaum)的拉巴基(Nadine Labaki),以及《幸福的拉扎羅》(Lazzaro Felice)的洛爾瓦徹(Alice Rohrwacher)。再說一遍:21比3。男導演是女導演的6倍。

其他的電影獎項情況會好一些嗎?2009年,畢奇洛(Kathryn Bigelow)憑借《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一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女導演。去年,莫裏森(Rachel Morrison)因為電影《泥土之界》(Mudbound),成為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的首位女攝影師。但她最終還是與這個獎項失之交臂。歷史上,獲得該獎的無一例外都是男性。

我決定用數字來說話,看看有哪些電影節把獎項給了最具性別包容性的電影。無論是什麼電影節,最有分量的獎項都是最佳劇情片。也就是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和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我選取了10大電影獎項從1990年到最新年份所有獲獎的故事片,包括奧斯卡獎、金球獎、戛納電影節等等。然後我匯集了這些電影主創人員的性別(我確定性別的方式是,將他們的名字輸入Genderize.io的數據庫,並且在網上尋找個人資料。少數性別無法確定的我就不予採納)。我因此獲得了2000多人的性別數據,他們來自243部電影,平均每部電影有11個人。包括7個主演,加上導演和其他關鍵職位,比如編劇、剪輯和攝影師。

所有獎項的數據,都講述了一個眾所周知的有關性別排斥的故事。每10部電影中,幾乎9部電影(佔89%)的主創(包括演員和幕後,人數約為10人)都是男性多於女性。只有15部電影(6%)的主創女性多於男性,11部(5%)男女性別平衡。沒有一部全女性的主創陣容,但有15部電影的主創全部是男性。其中包括2012年奧斯卡獲獎影片《逃離德黑蘭》(Argo)、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1998年的戰爭史詩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平均而言,約有四分之三的幕前及幕後主創都是男性(74%),四分之一是女性(26%)。幕後人員的性別比例失衡尤其嚴重:82%比18%。這意味著在幕後的關鍵崗位上,女性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幕前的比例則較為平等一些,為63%比37%。從歷史上看,女性在幕前比幕後更容易出人頭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最常見的是每部電影一個女主角,也就是花瓶角色。

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是最不具性別包容性的電影獎。自從1990年以來,贏得最佳影片獎的電影16%的幕前和幕後主創是女性,包括27%的幕前,和微不足道的幕後9%。對比之下,在同一時期,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的金豹獎得獎影片中,女性佔幕前幕後主創的40%。幕前佔46%,接近性別平等。戛納金棕櫚獎並沒有你想得那麼糟糕,女性在全體主創中的比例達到了28%。

有一個模式引人注目。像洛迦諾和聖丹斯這些展示獨立電影、國際電影的電影節,往往比那些只獎勵好萊塢大片的電影獎項做得更好。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和金球獎都在榜單的最下面。"在電影行業的更高層面上,都是大手筆的資金,我認為女性很難得到公平對待,甚至連看一眼都很難。"迎難而上電影公司(Grasp the Nettle Films)的製片人沃爾夫(Rebecca Wolff)說。"總的來說,她們不受信任,數百萬美元的項目不會交給她們,這對整個行業都產生了涓滴效應。"但是,她補充說,"現出現了一絲絲希望,這是改變的開始。"

慢如冰川變化的速度

數據顯示,電影在性別比例上越來越趨向平等,但這只適用於幕後團隊中的女性。變化的速度非常緩慢。與上一代人相比,在近些年的獲獎電影中,擔任高級幕後職位的女性比例增加了。但也沒有增加太多。在同一時期的獲獎電影中,女性主要角色的比例保持不變,徘徊在35%左右。這與聖迭戈大學(San Diego University)最近的一項研究相一致。該研究發現,2017年美國最賣座的百部電影中,只有37%有台詞的角色是女性。女性在主角中所佔的比例為24%,與一年前相比少了5個百分點。

女導演在哪裏?

這些數據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是,幕後團隊中的性別差異非常大。導演(女性佔12%)、攝像(8%)和作曲(6%)都是男性佔據絶對優勢。攝影因為器材笨重的緣故,傳統上被視為男性體力活——這可能就是莫裏森獲得奧斯卡提名用了90年時間的原因。但為什麼女導演也這麼少呢?

影評人安娜史密斯(Anna Smith)認為,這可以歸結為潛意識的偏見。"有些電影公司可能會認為女導演比男導演存在更大'風險',不管他們是否承認這一點,"她說。"所以,如果一部電影男導演執導,資金由電影公司的男性領導提供,那麼劇組出現性別失衡也就不奇怪了。"數據證實了這一點。與男性導演的電影相比,在女導演的電影中,女性佔幕前幕後的主創比例(39%,不包括導演本人)要高於男導演的片子(28%)。從這個角度說,一個積極的結論是,如果有更多的女導演,性別平等是有可能得到全面改善的。

另一個令人鼓舞的發現是,剪輯(女性佔42%)、美術指導(31%)和製片人(29%)中女性比例更高。將近一半的電影至少有一位女剪輯師(46%),製片人的情況也類似(45%)。從歷史上看,剪輯師這個職位更具性別包容性:14部由女剪輯師剪輯的電影贏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大獎,其中包括一些經典之作,像是《星球大戰》(Star Wars,瑪西亞•盧卡斯[Marcia Lucas],1977)和《大白鯊》(Jaws,菲爾茲[Verna Fields],1975)。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隨著電影片廠系統逐漸體系化,女性被趕出導演領域,而剪輯以及劇本創作仍然是一個女性可以大展身手的領域,"製片人麗茲弗蘭克(Lizzie Francke)告訴《小小的善意謊言》雜誌(Little White Lies)。"在我看來,人們普遍認為剪輯就像縫紉——它更像是'女人乾的活'。"電影製片人麗貝卡沃爾夫認為,對於製片人也有類似的看法。她說:"製片人往往被視作協調者,把事情都處理好,而不是像一艘船的船長(雖然我們的工作性質也類似,不過是以一種不同的能力),"一位女製片人"拋頭露面、讓片子拍完的能力……不會像女性導演或攝影師那樣被人評頭論足。"

片場的訴求

但是,要如何鼓勵更多女性進入不那麼傳統的幕後職位,比如導演?片場的托兒服務,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麗貝卡沃爾夫認為,創意行業的女性跟其他領域的女性一樣,在"通常是事業發展的最佳時刻",卻被迫暫時離開職場而投身家務。英國女演員萊利(Charlotte Riley)認為,如果影視劇片場能更友好地對待有家室之累的女性,將有助於具才華的女性獲得高層職位。

影評人安娜史密斯說,在各個層面都需要進行文化變革:"我們需要奧斯卡這樣的大型獎項來表彰更多的女導演和女攝影師,從而鼓勵年輕女性進入這個行業。但我們也需要對那些已在業內的女性更加包容尊重的文化——雖然在這個行業裏有一些思想開放的男性,但我也聽到過一些關於男性幕後工作人員頂撞女導演、女攝影師,暗地裏搞鬼的事情,這是不可接受的。"

去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美國演員傑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明顯受到了刺激,她批評參賽影片對女性角色的刻畫"令人不安"。她說,"我確實希望,當我們納入更多的女性敘事者時",呈現在銀幕上的,"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會看到的女性"。這些女性"積極主動,有自己的力量,不只是聽命於周圍的男性"。

2018年,在#MeToo運動後,整個氛圍大為改觀。聖丹斯電影節今年把四個獎頒給了女導演。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在性別上更加平衡。就連女性在奧斯卡投票中佔的比例也在增加。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到目前為止,各大電影節最有分量的獎項都嚴重偏向男性。這並非因為他們是更好的演員和電影製作人,而是因為製作、出演電影的男性佔了多數。

(BBC)米麗亞姆•奎克 Miriam Quick
激賞明鏡 1
激賞明鏡 2
比特幣激賞明鏡

3KAXCTLxmWrMSjsP3TereGszxKeLavNtD2
激賞操作及常見問題排除
訂閱明鏡家族電視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