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扎塞克諾夫(Madi Zhasekenov)而言,鹹海 (Aral Sea)岸邊的夏日十分悠閒。他家在哈薩克斯坦西南的阿拉爾斯克(Aralsk),附近有個碼頭,他和每天捕撈歸來的漁民們聊聊天,就這樣度過學校的三個月假期。 「以前我們會做點魚餌掛在鉤子上,然後在海邊捕魚,」現年58歲的老扎塞克諾夫說,「過去大魚小魚都能抓到,我們都用來餵貓餵狗、消遣消遣。」 但他17歲的時候,鹹海的水位急速下降、鹽度大幅上升,曾經繁衍生息的淡水魚都活不下去了。對扎塞克諾夫而言,最艱難的一刻,是他發現為了家人的口糧,不得不去買魚。 「一直以來我們只抓魚,所以都不知道怎麼買魚,」他說,「第一次去市場買魚,感覺糟透了。」 而鹹海對岸的居民,他們的命運也差不多。這裏是木伊那克(Moynaq),昔日繁華的漁業中心,位於烏茲別克斯坦東北,曾有三萬人從事漁業工作。 47歲的阿拉誇托夫(Marat Allakuatov)以前住在木伊那克。他說,「五六歲時我在鹹海游泳,那是最後一次看到海里有船。」 今天這個繁華的城市,海牀已徹底乾涸,只剩下沙鹽沉積物,還有遺棄的拖網漁船鏽爛的鐵殼。當地經濟也隨著水位的下降一去不復返。 「鹹海一消失,當地人都失業了,」阿拉誇托夫說。現在他在努庫斯(Nukus)一家旅館工作。努庫斯是烏茲別克斯坦一個自治區——卡拉卡爾帕克斯坦(Karakalpakstan)的首府,木伊那克也在該區。「老一輩對未來徹底失去信心。」 隨著漁業衰亡,住在鹹海周邊的人們都遭遇了同樣悲慘的命運。 然而20多年後,兩地卻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今天,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北鹹海已經恢復,阿拉爾斯克的水位上升、經濟復蘇。然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南鹹海徹底乾涸,居民在木伊那克喘不過氣來。 這兩個城市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死而復生 鹹海面積超過67000平方公里(26000平方英里),曾經是世界上第四大淡水湖。然而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推行強硬的農業政策,通過阿姆河(Amu Darya)和錫爾河(Syr Darya),引鹹海的海水灌溉中亞的荒漠草原,以提高棉花產量。水位下降,曾經產量豐富的鯛魚、鯉魚等淡水魚也隨之減少。 如今,鹹海面積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還被一分為二。北鹹海是水體的上半部分,看起來像個支離破碎的數字8,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而南鹹海由西邊的長條形水域和東邊一個乾涸的盆地組成,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在